语篇连贯的认知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索语篇连贯。再者,英语论文题目,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关键词] 语篇连贯; 认知; 隐喻; 转喻; 关联

   Abstract:Along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ext-linguistics, mor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extual cohere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analyze textual coherence in terms of cognition based on basic cognitive mechanical device, such as metaphor and metonymy. Further more, cognitive reference based on semantic relevance can also account for textual coherence.
 
  Key words: textual coherence; cognition; metaphor; metonymy; relevance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语篇连贯越来越受到语言学探讨者的重视。传统上,语篇连贯的探讨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来进行的,它主要侧重于表层意思的探讨,例如Alliday和Hasan等人从衔接手段的探讨入手,探究语篇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其实,连贯不是字面上的衔接,而是意义上的连续。Crystal认为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联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能使我们对话语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Reinhart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而隐性连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语篇连贯的构建对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Widdowson、Brown和Yule等则注重情景因素和认知能力等非语言因素对语篇连贯的制约和作用。国内学者如胡壮麟[1]、朱永生[2]、严世清[3]、王寅[4]也都论及言外因素对语篇形成的影响。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谈一谈语篇连贯问题。
  1 隐喻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隐喻(metaphor)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的结果。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赵艳芳也论及,在隐喻结构中,各种本来似乎无关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也体现在语篇结构的宏观层面上,在语篇的生成与发展中,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说话人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事物。从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说话人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事物, 交际过程中,发话人为保证语篇信息流的畅通,需要时常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以便使信息具有最佳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关于受话者来说,信息的可及性程度越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就起着一种纽带影响,一个隐喻就是一个语义场,制约着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为什么隐喻和相似的概念关于语言来说是那么基础性的东西呢,原因就在于语言的经济性和开放性。正如洛克所言,相似性的感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可思考性的(thinkable)。”它可以使我们从概念方面和语言方面适应新的情景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虽然隐喻不能为我们提供单独的、古代的意象,但它们通过共通蕴涵来达到连贯和互补。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着隐喻,所有的篇章中都弥漫着隐喻。而正是在日常的一般篇章中可以找到最重要的隐喻;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所以我们认为它应当能够帮助实现连贯。如果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实现篇章连贯,那么这种连贯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在许多的语篇中,写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释读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在许多写作或修辞学书中,把隐喻的这种现象称为扩展式隐喻,这种隐喻扩展重复,一方面使隐喻创造的形象完整一致,使隐喻产生的意境和谐自然,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使语篇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隐喻能通过三种形式达到语篇连贯:单个隐喻﹑两个或多个隐喻﹑隐喻一致。
  1.1 单一隐喻
  在语言使用中,单一隐喻有时形成语篇单位的一个主题,目的域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阐释和加深,英语论文,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语篇连贯。例如:
  (1)In the south, we were told we are dogs, who simply have to get used to our kennels, and we will get a nice bone and a kind word (Sinclair Lewis, Kingsblood Royal)
  在语篇(1)中第一个隐喻充当了主题隐喻,其后的隐喻意义由其阐发而来:我们被比作狗,由此我们住的地方比作狗窝;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作骨头(狗赖以生存的食物)。
  1.2 两个或多个隐喻
  有时两个或多个隐喻能构建一个语篇的基本结构而使语篇连贯,例如:
  (2)[ZK(]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 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Langston Hughes, Dreams)[ZK)]
  语篇(2)是一首诗,其中“生活”分别隐喻成“鸟”和“土地”,不难看出,这种双隐喻结构的语篇也是连贯的。
  1.3 隐喻一致
  隐喻一致的概念是Lakoff & Johns提出来的“当两个隐喻很成功地达到两个令认满意的目的,我们就可说隐喻一致”[5]。一致性决定概念的复杂性。许多隐喻能促成概念的建构,因为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再者,既然隐喻是开放,一些隐喻与其关联的隐喻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组织而意义却是连贯的。
  2转喻与语篇连贯
  2.1 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
  Lakoff & Johns[5]认为转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其证据来自于心理学对于类典型效应的实验探讨:受试人判断范畴的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好地代表着这一范畴。例如知更鸟被认为能比鸡、企鹅或驼鸟更能代表这一范畴概念。因此范畴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员被称为类典型成员并代表(stand for)整个范畴。同样在英语文化中“housewife mother”是“mother”范畴中具有原形效果(prototype-effect)。常用来指称“stepmother”“ birth mother”“ adoptive mother”或整个“mother”范畴。因此发生在概念层面的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整体或其他部分。在转喻中,转体(vehicle)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转喻目标(target)的心理通道[5]。例(3)中的“Chicago”能分别激活转喻目标“芝加哥市民”、“芝加哥运动队”、“芝加哥政府”:
   (3)[ZK(]a. Chicago is all excited about the Bulls.
  b. Chicago has just won another championship.
  c. Chicago was late in spending in its applications.[ZK)]
  又如,你生病了去看医生,你告诉他你打喷嚏、咳嗽。医生说你感冒了。这一成功交际表明在医生思维中选取了范畴中的类典型成员“打喷嚏”、“咳嗽”来指称并激活整个“感冒”范畴。
  2.2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
  传统意义转喻限定为相关事物的替代,通常被形式化为“X stand for Y”。其实这种替代不只局限于事物名称的简单替代,而反映了一个认知心理过程。例如:
  (4) I found myself whistling Mozart under my breath.其中“Mozart”不指Mozart其人,也不简单替代“音乐”,而是指“Mozart所创作的音乐著作”。在这一认知过程中,"音乐"作为转喻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conceptual entity)和转体“Mozart"同时出现在概念层面上,只不过“Mozart”这一概念实体更具突显性而被我们选择作为参照点,以达到对客观事物整体“Mozart创作的音乐”的认知罢了。由此看来,转喻联系中也存在着概念的相加和选择。因此Langacker认为转喻的实质是心理上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其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vehicle)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喻标, target)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6]。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