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境与语篇的连贯[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篇,作为一个语义统一体,必须具备连贯性这个最基本的特性。语篇连贯,不论是显性连贯,还是隐性连贯,都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略论讨论。因此,拟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视角出发,结合大量实例,阐明显性连贯大多通过语法、词汇等各种衔接手段在篇章语境中发挥的纽带影响得以实现,而隐性连贯则必须依靠情景、文化语境,通过激活交际双方共有的非语言知识,定位言语行为或推导会话含义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佐证语境在判定语篇连贯中所起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语篇;语境;连贯
    Abstract:Coher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whether a set of sentences do or do not constitute a text,and the coherence of a text,be explicit or implicit,must be analyzed in specific context. Through case-analysi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coherence in both the semantic and the pragmatic aspects,英语论文题目,and it reveals that the explicit coherence of a text is bound to be realized by different cohesive devices in co-text,while the implicit coherence of a text is supposed to be achieved by stimulating mutual non-linguistic knowledge,positioning speech act or inferring implicature in context of situation or culture,which in turn proves the significant role context playing in clarifying the coherence of a text.
Key words:text;context;coherence
    引言
    语篇,无论是口头对话还是书面篇章,都不是一连串句子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是一个句子与句子间在意义上相互关系的语段。因此,连贯成为语篇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成为语篇略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由于连贯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连贯的阐释尚无成系统的措施和标准。Halliday和Hasan(1976,1985)首先提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四种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粘连(lexical cohesion),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后,许多中外学者对这一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也进行了阐释和补充(如Widdowson1978;Brown and Yule1983;Givon1995;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6,1997;张德禄2017等),使语篇连贯理论得到了发展与完善。话语的一切略论活动都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展开的。语篇的连贯,不论是显性连贯,还是隐性连贯(Reinhart,1980:161),都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略论讨论。这里所说的语境指广义的语境概念或因素,既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形成的言辞或篇章语境,又包括背景、情景、文化知识和交际双方所共有的世界知识等形成的言辞外语境。语篇的显性连贯多表现为语义层面的连贯,主要依赖于言辞语境,通过语篇内一系列语法或词汇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的隐性连贯多表现为语用层面的连贯,英语论文网站,则主要依靠言辞外语境,通过激活交际双方共有的非语言知识,定位言语行为或推导会话含义等方式来实现。
    1 篇章语境中的显性连贯
    语篇的显性连贯是指语篇中各句子之间通常以语法、词汇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的连贯形式。正如Halliday和Hasan所言,一个句群是否构成语篇的关键在于句内各成分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联系,衔接联系使话语具有语篇性(1976:2)。英语中任何语义连贯的篇章,都是由相互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句子衔接而成。各种语法、词汇衔接手段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影响,但脱离了篇章语境,就难以判断两个句子间是否有连句成篇的联系,即衔接手段便难以实现语篇中的语义连贯。就语法手段机制中衔接语篇的两种常用的连句方式“替代和省略”而言,他们之所以具有组篇的功能,是因为被替代和省略的成分要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找,且这些成分在篇章语境中能很容易被识别,从而使语篇成为连贯的整体。如果脱离上下文,语篇就会失去连贯性。
    (1) A:Do you think Susan already knows?
    B:I think everybody does.
    (2)A:So you knew the lawyer was responsible.
    B:I hadn‘t realized.
    例(1)中的does属于替代形式,替代knows。从语篇略论的角度来说,要理解含替代形式的句子的含义,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找被替代的内容,离开上下文就无法理解替代词项所指,因而也就无从判断其句际连贯性。从例(2)我们可看出从句的省略是需要前提才能形成衔接,实现语义连贯的,否则这种省略会产生歧义。“realized”后面省略的从句既可是“(that) you knew the lawyer was responsible”,又可是“(that) the lawyer was responsible”。要避免这种歧义解释对语义连贯的作用,被省略的从句就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前提项。可见替代和省略这两种语法粘连手段只有和篇章语境紧密结合才能在语篇层面上发挥重要的纽带衔接影响。
    此外,篇章语境对照应这种衔接手段在语义连贯上所发挥的影响也有很强的制约性,如果没有语境的帮助,这种衔接手段本身有时是不能明白无误地显示两个句子之间的连接联系的。尤其是当听话人或读者遇到先行词和照应语之间无明显、直接关联或指代不明时,更需依靠语境做出符合上下文的判断,以建立两者之间的连贯。如:
    (3)The bus came on time, but he didn‘t stop.
    (4)John invited Bill to the party. He was very happy.
    听话人或读者倘若要把例(3)中的每两个句子定义为连贯的话语,就必须根据上下文语境做出如下判断:“A bus has a driver.”。而例(4)中的He可以有两种所指联系:既可指John,也可指Bill。如果指John,则第二句是补充说明他邀请Bill的原因或当时的心情。如果指的是Bill,第二句则是第一句陈述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即Bill接到邀请很高兴。显然,脱离具体的语境,即使有衔接手段,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联系也是不清楚的,是很难判断其连贯性的。
    语篇的显性连贯虽常以有形的衔接手段为表现特征,但衔接手段本身并不能确保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它只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其连句成篇的影响是潜在的,需要依靠篇章语境才能实现其影响。所以判断语篇的显性连贯必须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对各种衔接手段进行仔细略论和探讨,既不能忽视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的纽带影响,也不能脱离篇章语境孤立地讨论衔接和连贯的联系。
    2 情景、文化语境中的隐性连贯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表现为有明显衔接手段标记的显性连贯,有时是以不同句子之间功能上的隐性衔接形式出现的,这种连贯可称之为语篇的隐性连贯。语篇的隐性连贯不能在篇章语境中通过语法、词汇等各种衔接手段直接实现,而需依赖于情景、文化语境,通过激活交际双方共有的非语言知识,定位言语行为或推导会话含义等方式来间接实现。
    2.1在语境中激活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
    交际双方所共有的非言语知识,即双方共有的情景、文化和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使某些表面不连贯的语篇得以成为隐性连贯的语篇的决定性条件。这种语篇的隐性连贯是靠激活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而得以实现的。例如:
    (5)Mary got some picnic supplies out of the car. The beer was warm. (Brown&Yule, 1983)
    (6)George got his arm stuck in the drain cover, so the fire-brigade was called in.
    例(5)中的两句话是否连贯,取决于听话人或读者是否知道“啤酒是野餐食品中的一种”。换句话说,如交际双方同样具备这种认识,且这种共有知识能被语境激活,则两句话就可被理解为是连贯的话语。关于例(6)中的两个分句,如听话人或读者不具备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共有的常识:“消防队是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难题的能手,遇到诸如手臂卡在阴沟里这样解决不了的问题,找消防队帮忙,是很自然的”,即使两分句间有“so”这样的连词作为衔接手段,也会不理解两分句间存在何种因果联系,从而无法认定他们之间的连贯联系。同样,即使听话人或读者具备这样的常识,如不根据语境将之激活也无法判断出该语句的连贯性。再如汉语中的一句名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常规联系:中国人总将“月圆”与“团圆”关系在一起,因此游子看到“圆月”便自然的联想到家人,牵动了思乡的情愫,自当发出“月圆人不圆”的感叹。假如听话人或读者不具备或不能激活这种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这两句诗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把其当成连贯的语篇处理,更谈不上欣赏其具有的丰富意蕴了。
    2.2在语境中准确定位话语的言语行为
    由于语篇的隐性连贯有时可表现为句子言外功能上的连接联系,即Widdowson(1978)所说的言语行为之间的连接联系,所以,语篇的连贯不仅要看到句子与句子间在命题内容上的语义关系,还要考虑句子与句子间在言语行为或交际行为这个层次上的语用关系。按照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一句话必然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且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言外之力。因此,要准确定位言语行为,就必须与具体的情景语境相结合,进而准确把握言语行为层面上的语用连贯。如:
    (7)A: That‘s the telephone.
    B: I‘m in the bath.
    A: O.K.
    (Widdowson,1978)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