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双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2)[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2习得性准则“浸入式”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理论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语言习得及语言学习的最新学说。如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儿童学习一门语言,无论是习得母语还是学习外语,在一定环境中学起来显得又快又不费力。克拉申的语言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提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过自然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习得者既可以获得接受性技能,又可以获得产出性技能;而有意识地学习则无助于语言能力的习得,甚至会妨碍习得的产生。同时,其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材料难度应该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The OutputHypothesis)认为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有三大功能:注意功能(Noticing/TriggeringFunction),即:“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过程。”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即学习者在扩展他们的中介语以达到交际需求时就是通过输出这一形式尝试新的语言结构形式,形成新的假设并检验哪些假设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元语言功能,即学习者所具有的对于语言“知识”的总和,即他们通过反思和略论语言所得到的对于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朗(Long,M)的互动假说(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双向交流较单向交流更为重要。因此,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地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语。要贯彻这一准则,教师就不要过分强调某一单词或句型的学习,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丰富的语言环境,创造语言学习的机会。此外,允许学生在“浸入式”教学法使用的初期,在课堂上使用少量汉语,但教师应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再次,允许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中继语”现象,由错误表达向正确表达过渡。

2.3应用全英语教学准则Lado的对比略论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总会把自己本族语的形式、意义和分布迁移到外语中去。如果外语的某个项目的形式、意义和分布与本族语一样,学起来就容易些;否则学习的困难就多一些,错误也会多一些。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经常出现汉语迁移的现象,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上,对学生学习英语带来干扰。利用目的语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减轻和消除母语的干扰。乔姆斯基的PPH(Principle and Parameter Hypothesis)假设提出语言学习者将准则进行参数化的过程是在暴露于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完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