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文化 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浅析“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一词是由“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而来。关于一些读者来说是一个新词,实际上,我们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从事着跨文化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对该现象的探讨,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跨文化交际探讨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异同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异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大致上仅有三十多年。 它产生于美国,当时是出于客观需要,为了解决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在欧洲的历史更短,并与语言学的联系似乎更加紧密。而在我国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参与跨文化交际探讨的主要是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学家和一部分心理学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探讨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探讨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探讨;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探讨;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探讨。仅从人与大自然的联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联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关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对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异同,它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异同。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探讨。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非语言信息的理解上若出现较大的错误,轻则会对交流造成障碍,重则会伤害民族感情。 2.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点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20世纪19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