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与中国传统绘画虽属不同门类,但却存在相似相通之处,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着内在、有机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通约性。从中国文化的其他样式--传统国画入手可反观汉语的建构特点,寻找汉语与国画的相似共通之处,通过对两者共性的略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把握汉语的内部特征,体味汉语的独特魅力,此探讨在一定意义上触及汉语的灵魂。
本文选取了汉语与国画共有的六个层面--“具象”“意合”“虚实”“呼应”“视角”“线性结构”为探讨对象进行探讨,以传统国画为介入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汉语的内在特点和不明之处,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探讨近况以及探讨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论文的探讨内容及措施。
第二部分通过具象观和意合观这两个相对的角度略论汉语的神形兼备,首先略论汉语的画意性特征和国画式表现手法,突出汉语的“形”,然后略论汉语的意合特性和超常表达,突出汉语的“神”。
第三部分研讨汉语中的虚实观和呼应观,首先通过有形之虚略论汉语中的虚实结合,然后通过无形之虚略论汉语中特有的省略,最后略论汉语多元化的呼应体制。
第四部分研讨汉语的视角和线性结构,首先略论“散点视”在汉语中的具体体现,然后以“竹式结构”为喻略论汉语中特有的线性组合,最后通过语序阐述线性结构的灵活多变。
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将论文所研讨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说明论文的探讨价值,并提出仍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 中国传统绘画 意合 虚实 线性
摘要2-3 Abstract3-7 引言7-8 第一章 绪论8-11 1.1 探讨目的与意义8 1.2 探讨综述8-10 1.2.1 汉语句型和国画特点的联系9 1.2.2 汉语和书法、汉字的共性9 1.2.3 古典文学语言与国画的联系9-10 1.3 探讨内容、措施与难点10-11 第二章 具象与意合11-20 2.1 具象观--汉语中的形似11-15 2.1.1 汉语是一种画意性语言11-13 2.1.2 汉语国画式表现手法13-15 2.2 意合观--汉语中的神似15-20 2.2.1 汉语的随意组合与国画的随意组合15-16 2.2.2 汉语中的“逸词”“逸句”与国画中的“逸格”16-20 第三章 虚实与呼应20-31 3.1 虚实观之一:有形之虚20-24 3.1.1 汉语中的虚实结合20-23 3.1.2 国画中的虚实结合23-24 3.1.3 汉语与国画有形之虚的相似相通24 3.2 虚实观之二:无形之虚24-27 3.2.1 汉语中省略的独特性24-26 3.2.2 国画中的留白26 3.2.3 汉语省略与国画留白的相通之处26-27 3.3 呼应观27-31 3.3.1 汉语中的呼应体系27-29 3.3.2 国画中的呼应之道29-30 3.3.3 汉语与国画的多元化呼应体制30-31 第四章 视角与线性结构31-43 4.1 视角观--散点视的多变31-36 4.1.1 汉语的散点视与国画的游移观31-32 4.1.2 散点视在汉语中的具体体现32-36 4.2 线条观之一:汉语与国画中的线条意识36-40 4.2.1 线条意识在汉语中的体现36-37 4.2.2 国画关于线条的追求37-38 4.2.3 汉语和国画的线条相通与西语和西画的团块相似38 4.2.4 汉语线性结构的绘画式比喻--竹式结构说38-40 4.3 线条观之二:语序的变化与线条的多变40-43 4.3.1 汉语语序的变化与国画线条的多变40 4.3.2 语序变化的灵活美感40-41 4.3.3 汉族人特有的“主宾观”41-43 结论43-44 参考文献44-47 攻读学位期间的探讨成果47-48 ,西语论文,西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