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商业文化的冲突与沟通[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中国和西方国家是主要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但在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异同并由此产生各种冲突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三个层次,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略论和比较,揭示出中西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根源,指出了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措施。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商业文化 冲突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 沟通途径
  
  一、前言
  
  中西文化异同一直都存在,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环境中淡化文化异同,在中西商业交往中尤其重要,本文就中西商业文化在三个层面的冲突逐一剖析并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正视现实――中西商业文化不同行为方式
  
  作为某一特定文化的成员,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便不知不觉地带上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便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方式。感知――文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商业环境中,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行为方式可分三层:
  第一是表面层,它往往与生活习惯有关,因而易被发现,出现不协调时,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例如,在穿着方面,西方商人通常比较讲究,在正式场合下,他们都穿套装西服,穿皮鞋,打领带,男士、女士都用香水。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也基本上这样穿着,但男士一般不用香水。在公共场所,西方商人很注意举止,一般都不抽烟,不吐痰,说话声音很轻。中国商人也这样做,但兴奋和激动时往往把嗓门提得很高。在娱乐方面,西方商人通常喜欢打高尔夫球,中国商人喜欢打牌或打麻将。
  第二是中间层,它往往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不易被察觉,出现矛盾时,双方可以相互容忍。例如,在商业信函方面,西方人通常采用演绎式逻辑推理,开门见山,先表明观点,然后加以阐述、略论或说明。中国商人通常倾向综合地看问题,西语论文网站,采用归纳式逻辑推理,先把问题阐述清楚后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商务谈判方面,西方人大部分接受过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教育,他们在谈判时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时间表,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准确的数据等。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中国商人以理工科背景的居多,比较缺乏综合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谈判时,他们很注重的对方是否有诚意,是否有实力。他们不太强调数字,但实际经验很丰富,他们的书面计划不够周密,但行动时富有柔性,应变能力强。在公司管理方面,西方管理人员强调按规章办事,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很清楚,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之外,互不干涉。由于体制上的不同,中国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注重人际关系,往往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强调相互理解,顾全大局。
  第三层是核心层,它主要与信仰和价值观有关,通常本民族人察觉不到,发生冲突时,很难调和。例如,在公司目标方面,西方人十分严格。上市企业每个季度公布一次财务报表,企业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盈利的目标,出现问题后,他们通常采用裁员的办法,资不抵债时则申请破产。中国的公司管理者很重视公司对社会的责任,效益不好时,他们尽可能不裁减员工,尽可能不使公司破产。在公司运作方面,西方人强调平等竞争,不分国界,优胜劣汰。中国人讲究感情,注重关系,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公司家精神方面,西方公司家提倡白手起家的“海盗式”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中国公司家向往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和守业本领。
  
  三、求同存异――中西商业文化有效沟通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中西贸易日益频繁。由于彼此在商业文化中存在异同,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随时都可能发生碰撞和冲突。如前所述,中西商业文化传统可分为表层、中层和核心层。通常,发生在表层和中层的冲突比较容易化解,深层次的冲突往往不容易或不可能调和。然而,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思维方式或沟通措施不恰当,表层的矛盾会转化为深层次的矛盾。相反,如果处理得当,深层次的冲突也可以得到遏止或调和。萨莫瓦认为跨文化的交际是可能的,大脑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当代跨文化交际的探讨成果显示,取得交际或沟通的成功,关键是要树立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进行商业文化的沟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异同
  文化是以民族为中心的。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背离的。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新教伦理是驱使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新教伦理的引导产生了西方的理性经济主义。而中国的儒教伦理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障碍。在他看来,“忠”、“效”、“内贤外助”、“己所不为,勿施于人”等仁爱精神都是与资本主义“从别人身上赚钱”的非感情化因素不相容的。此外,他还认为,无论是儒教还是道教,两者都缺乏资本主义需要的苦行僧精神。然而,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深受儒教伦理作用国家,它们的经济崛起是对韦伯理论的有力回击。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但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成为当今世界不可轻视的国家。回顾我国走过的历程,我们也曾饱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心理带来的危害。历史上的闭关自守,文化大革命的“批资”,使我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异同是进行有效商业沟通的必要条件。
  2.培养移情,学会文化适应
  移情(Empathy),就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感情。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它是实现求同存异的具体措施之一。要做到移情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善于留意对方自然流露的感情。另外,由于移情随时随地发生变化,长时间保持移情状态很困难,西语毕业论文,因此应把关注人和注意环境结合起来。移情具有相互性,与不善用语言交流的接触时,应注意其非语言交际的方式,如手势、动作、目光、面部表情等交际策略。在商务谈判等活动中,移情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学会文化适应,指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认识,逐渐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环境。语言上应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思想应开放,不回避陌生的人或事物,要不断学习外国的文化,了解该国的文化模式。在经济和商务活动中,学会文化适应有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敬,它能极大地提高公司或企业的形象,并可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3.抛弃糟粕,寻求共同,弘扬精华
  文化具有动态的属性。文化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客观地讲,中西文化都具有精华和糟粕。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抛弃糟粕,寻求共同,弘扬精华。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的价值观相悖,在许多情况下不可取。然而,辩证地看,这两种观点也不是截然对立的,集体的构成来自于个体,强调个体也就是强调集体。中国人强调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但缺少竞争精神会造成民族的惰性,在这方面应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晤,他们宣称:如果人类想继续下去,那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到2500年前去,领会孔夫子的智慧。“竞争”包含西方文化的精髓,“中庸”蕴涵中国文化的深邃。在公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商务活动中,谁能抛弃糟粕谁就能取得进步,谁能寻求共同谁就能获取力量,谁能弘扬精华,谁就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主流。
  
  参考文献:
  [1]Kearny E.N., M.A.Kearny and J.A.Crandall. The American Way [M].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84
  [2]Samovar L.A. and R.A. Porter.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 [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a division of ITP Inc.,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苏东水:论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J].管理科学,2002年第6期
  [5]姚伟均: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周德华等:中国文化要义[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