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对话[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17)04―0114―3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自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方,意在寻求借鉴迥异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与此同时,西语论文范文,中国古典文化也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大师视野中。西方学者将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融入他们自身的思想体系,并由此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文・白璧德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白璧德以“新人文主义”运动主力干将的身份为中国学者所熟知,这主要还得归功于他的中国弟子为其所做的不遗余力的宣传。一直以来,探讨者们只要一提起吴宓,梅光迪等,便多半会提及白璧德。有关白璧德的探讨大都围绕中国学者展开,重心过多地放在中国文人身上,阐述时也多以知识分子自身体认作为探讨的出发点。这就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拨开萦绕在学衡派上的迷云,就可以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渊源,也就可以真正触及白璧德的思想精髓。
  不同于以往的有关论著,段怀清的《白璧德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把探讨的视点聚焦到白璧德身上,并由此研讨他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关系,条理清晰。该书以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等方面的关系。书后附录部分选录了国内外有关白璧德的探讨论文及作品,为其他探讨者提供了重要的索引资料。此外,作者坚持从原典入手,在借鉴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揭示了白璧德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该书在论及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自璧德与中国关系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措施论意义等时颇具开创性,这也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依笔者看来,该书的真正精彩之处当属作者对白璧德人文思想“提纲挈领似的”阐述,包括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种种微妙关联的论说,尤其是他对东方经验,西语毕业论文,特别是儒家思想传统以及早期道家思想的借鉴与评价。在此之前,学界很少有人涉足于此,即便有人提及,也缺乏相应的深度,且大多数探讨都集中于白璧德与学衡派交往事实的清理工作上。虽然这种工作自有其价值(理清作用路径关于了解白璧德本人及其思想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有关白璧德思想的评介,学界大都依赖刊载于《学衡》期刊上的译文,这就难免造成信息的缺失或误读。所幸,手边的这本《白璧德与中国文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作者借助对原著的读解,取鉴国内外相关评注,充分表达了作为中国学者的独到见解。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白璧德在思想上与西方和东方的人文传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高度重视上。在白璧德看来,彼岸的人文思想给予了他更多批判西方文化弊端的理据。二是他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上。众所周知,任何对《学衡》的探讨都无法绕开白璧德,因此,清算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无疑是相关探讨的基础。如果不拨开萦绕在西方新人文主义与中国学衡派之间的谜团,我们将无法阐释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的某些争论。作者以独立的篇章阐述了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这两层关系,花浓重笔墨论述了第二方面的关系,分别用4个精彩的典型个案对白璧德与学衡派知识分子联盟、吴宓以及梁实秋的师承关系加以论述。作者在理清白璧德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交往事实的基础上,以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主张的前后转变为依据,把握他们思想蜕变的轨迹,努力寻求他们之间的共同性。
  段先生在书中也提示我们要拓宽探讨的视野,可以在白璧德对现代东西方关系中的“西方主义”和卢梭以降的浪漫主义的批判言论中,找寻他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关联。他认为,我们不应把探讨的视角仅仅拘泥于白璧德本人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评介或征引上,只有把这些文字置于白璧德的文本内部来进行解读,才能获得真正触及其思想本质的认知。事实上,也只有仔细考量白璧德作品中的批判性观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对中国文化何以怀有特殊的情结。正如乐黛云先生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或者其他“异文化”的关注和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异文化,将异文化构建为自己的乌托邦”。白璧德正是通过解读和汲取东方经验(中国文化),寻求与他所倡导的新人文主义的契合之处,才丰富了他的批判实践。但是,他把异质文化纳入他自己所处的文化框架内进行诠释,又不免由于认知的局限和文化传统的异同而产生误读、改写或是过度阐释。他积极肯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人文价值,而肯定的依据却是在于这种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他所欣慕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内在的耦合性。依白璧德之见,“在中国,过去与这场以卢梭为其核心人物的浪漫主义运动最为接近的,或许就是早期的道教运动了”,他简单地把道教运动等同于西方彼岸的浪漫主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迫切寄托于中国文化,想从另一角度上证实他所倡导的新文人主义的合理性。
  当两种异质文明相互交流时,难免会出现文化上的盲点或误读。其实,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与真正的中国文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系统探讨“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反观和诠释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深入探讨西方学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帮助我们积累探讨中国文学与西方思潮的经验,将针对前者的探讨措施及特殊体验应用到后者的探讨当中去。作为一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较之卡夫卡、庞德等人显得更为特殊、复杂。一方面他汲取了东方经验(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密切的交往,又反过来作用了当时的中国文化,甚至引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名噪一时的论辩。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使得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显得愈发错综复杂。
  就白璧德本人来讲,他选取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为己所用,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了一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身就很值得关注。实际上,对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梳理能使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得益,并能帮助我们反观中国文化中的西方因素。这也相应地提示我们:在积极研讨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同时,也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处于西方文明观照下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从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因素。
  总而论之,《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一书是作者近年来探讨白璧德与“学衡”派知识分子群的厚积薄发之作,书中所引材料之丰富、所涉内容之广泛令人叹服。同时,该书也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白璧德之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梅光迪、吴宓、梁实秋等人思想观念的作用。全书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逐步剖析了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关系,探讨措施及思路值得后人借鉴,为我们今后比较文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