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台山是几年前的事了,早已想写一些感怀的笔墨了。迟迟未动笔,原因是这笔很难下,这笔很沉重。这不囿于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令人起庄重、肃穆之情,更多的是这一次五台山之行,所见所闻,令人感到沉重,且起了深深的忧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当天还是朦朦胧胧的黑时,我们十几号人就已启程了。城市的轮廓还是相当的模糊,市郊、农村、山区却是由寂寞、荒索走向贫瘠。 南方的十月正是小阳春的季节,城市里依然是风风火火、热热闹闹,而五台山却过早地进入了冬季。车近山区,远远地望去,天空一片蔚蓝,峰顶白雪皑皑,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令人眩目。高高低低的山峰和低谷,一脉连着一脉,似乎永无尽头。从车窗里望出去,远处的群山是深褐色的,近看却成了淡黄色的。枯黄的树枝在风中吱吱地抖动着。 车行一路,天也渐渐地亮了起来。 我们这一行人,可谓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了。一路上,北方的同行大多是瞌睡懵懂,哈欠连天,以弥补早起的睡眠不足;南方的同行则是支撑起沉重的眼帘,瞪眼望着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群,带着疑问,甚怕遗漏了什么东西,而抱憾终身。 车行了一路,总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五个多小时的路程,看见的,除了山,还是山;大片的黄土地是那样的荒芜、寂寞。路上很少见到商店、工厂,也很少看到人。这与南方大城市的鳞次栉比的高楼,人多如蚁的感觉,真是有天壤之别,同时也感慨于天地之大、宇宙之广。 一路上偶尔见着几个人,大多也是男人。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男人是干活的,都是松松垮垮的,不是蹲在路边,就是站在道旁,嘴上叼着或者手上捏着那一种南方早已绝迹了的旱烟。 我很有些不解,便向北方的同行询问:“这里的人怎么不干农活?” “干活?”一位北京的男同胞诧异,“这不是你们上海,一到冬天没水,什么活都干不了!” “那一个冬天干什么呢?”我是更不解了。 “闲着。”前排一位哈尔滨的同行粗声粗气的回答。 “长膘!”后排一个人挺逗地说。 “不!应该是养娃。”一位四川的同行开着玩笑,引得周围的人大笑。 是的,黄土高原的人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一年里,除了四五个月的农忙时间,其余大半年,都是闲着淌过去的。一代代,一辈辈,从没有感到浪费了什么,人生的大半个时光就是这样默默地淌过去了! 当车开到五台山的山脚下,开始沿着盘山公路往上攀升时,人才真正感到山的高峻,山的伟大。“身临其境”,这一成语也突然地跳出了记忆。车,一忽儿吃力地往上爬着,轰鸣的引擎声,好似老牛的喘气声,听了使人怪难受的;车,一下又急速地向谷底驶去,犹如脱缰的野马,令人心悬,仿佛人的心都到了嗓子眼。要是有心脏病的人,我想他是受不了的。这种一快一慢,一张一弛,就是身体颇为强壮的人,心跳也得加快。好在窗外的景色,令我这个来自大城市的人感到十分的新奇,使得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松弛。此时,尽收眼底的是起伏的山峦,高耸而又光秃的山树;背阴的山顶,积雪颇厚,阳光下刺人眼目。车开至半山腰时,偶而见着一只两只急速跳跃着的野兔,随即就可听到一声两声清脆的枪声。那枪声在空旷的山谷显得异常的悠长,使那静静的、原始的山林,一下欢快了起来。 车到五台山的腹地台怀镇,已是中午十一点了。 导游带我们一行去了旅馆。这是一座外型颇像庙宇,里面设施极其一般的三流旅馆。导游先进了里面,叫众人都在外面等着,说是先联系一下。此时虽然是阳光充足,可是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势,室外依然十分的寒冷,温度是摄氏零下七八。左等右等不见导游的影子,人群中有些耐不住了, “导游呢?怎么将我们扔在外面!”一个瘦小的广东女同胞打颤地说。 “是呀,咋搞的麽!”引来了一片的不满声。 几经折腾,导游一脸的难看,走了出来。“大伙儿别着急,旅馆的服务员小姐回家吃饭了,已经派人去找了,待会就到,请大家再耐心等一会儿。” “耐心等一会?你倒是试一试,外面这干冷!”一位女同胞委屈地说。 “是呀,为什么不早一点联系好?”众人都责备导游。导游一脸的不高兴,只是不吭一声。 又等了二十来分钟,才见几位姑娘,姗姗而来。她们不紧不慢地收拾着好久未有人住的客房。客房有三人一间的,也有四人一间的。走进房间,冲鼻的就是一股陈味,抖开棉被,一股霉味扑鼻而来,更令人恶心的是,棉被里还留有一砣砣的老鼠屎,赶紧大惊小怪地叫服务员小姐给换棉被。这些黄土地的姑娘,既不象南方小旅馆的小姐不耐烦,也不如南方大宾馆的服务小姐热情、周到。你一叫她,她二话不说,总给你换,可是总也不会主动给你换,显得总是那样的不温不火。这也许就是北地胭脂的特征吧。 又折腾了半小时,才驱车前往明清街吃饭,这时已是下午二点了。 饭后,先是去了黛螺顶。一千多级台阶,走得人心里发慌。到达山顶,人便为之一振,精神陡然一长,跃入眼帘的,便是巍峨的庙宇。黛螺顶素有小朝台之称,高耸的地势,接踵的庙群,秀丽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浑然忘却了跋涉的疲惫。站在这高山之颠,让风吹着汗淋淋的全身,浑身感到从未有过的舒泰和凉爽;极目远眺,群山环抱,白雪生辉。脑际一下涌出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今,我站在华北的屋脊,远望着千里之外的上海,感叹着那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耸入云霄的东方明珠,与高山峻岭相比是多么的渺小;那喧闹的城市与静静的山林相比又是显得多么的繁杂;而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竞争和与世无争、普渡众生的教义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时间是匆忙的、短暂的,思想还未及畅想,就不得不随着同行又驱车去了碧山寺。在半山腰上,还停车参观了茅蓬山庄,据说这是林彪疗养的下蹋之处。整座别墅据险处而建筑,真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不愧是军事名家,处处都显得深谋远虑。碧山寺是五台山寺院最多的去处,建筑富丽堂皇,庙宇香火缭绕,神像威严逼真,特别是一尊来自缅甸的汗白玉佛像,真真是白若凝脂,熠熠生辉。整座佛像1.5米高,威严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我敢说,大多数的游人站在这样的一尊佛像前,都不免将私欲深深地埋藏到心灵的深处,甚怕一丝的亵渎,而遭上天的严惩。 五台山的庙宇是宏伟的、壮丽的。站在这些庙宇前,你的思想便会掠过历史、传说的“浮影”,从而感叹起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是的,还有什么比起历史更悠长?还有什么比起高山更伟大?站在这些庙宇前,你也会感到南方与北方的巨大异同,就是从庙宇这些建筑来看,其反差也是很大的。南方的庙宇大都精巧、别致而又秀气,然而总失一种大方,缺少一种气派;北方的庙宇,则是宏大、粗犷而又气势不凡,但是也有一种缺憾,就是缺少一种细腻。好比是南方的倩女,娇柔迷人;北地的胭脂,活泼大方。假如是南北结合,既具有北方的豪爽,又不失南方的妩媚,岂不是令人间增添更多的浪漫、更多的诗意?当然,这些异同最具体的还是表现在文化的异同和人们的思想的异同。而且,这种异同是显而易见的,是时空和地域相互交汇产生的结果。很遗憾的是,这种异同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走马观花,游毕碧山寺,回到旅馆,天早已放下了夜幕。 一夜无话。 我是个喜静的人,但是如这般寂静的黎明,我还是少有体验的。如果用鸦雀无声来描述此时的寂静,我觉得还不够达意。几经搜索枯肠,终于挖出了“空谷足音”这个成语。 在这寂静的黎明中,人的心灵也会变得纯洁、变得无欲的。 睡意早已消失了。虽然窗外是异常的寒冷,我还是轻手轻脚,出得门来。此时的屋外是格外的清冷,一轮明月却显得那样的空明,满天的星星眨着可爱的眼睛。刹那间,我觉得人与自然是贴得如此的逼近,我仿佛站在了大地的怀抱中,我仿佛来到了天堂的门前。我深深地呼吸着,胸臆间滚过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
当我重新抬起头,望着月亮,望着星星,望着远处直插云霄的峰颠,我的心灵震撼了。此时冰清玉洁的月亮,活泼可爱的星星,若隐若现的山峰,正筑起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你再也分不出,月亮,星星,山颠,那一个高,那一个低,它们已溶成了一个平面里的图画! 大自然是美妙的,而发现大自然的美,却是人间的乐事。 早上的日程安排是紧凑的,因为午饭后就得返回太原。于是饭后即驱车去了塔院寺。大白塔堪称塔院寺的一绝,整个塔高七十多米,塔身周围各悬数百枚风铎,晨风吹过,叮铛作响,更添古刹的风味。与北海的白塔或是与瘦西湖的白塔相比,塔院寺的大白塔应该说是更富古意吧。出得塔院寺,又驱车前往殊像寺,它是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因一尊高约九米的文殊菩萨身骑骏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越语论文题目,貌似狮子)的塑像而闻名。文殊菩萨在北方与观世音菩萨在南方一样,是人人皆知的,传说中的文殊菩萨是文曲星下凡。寺内正殿五间,殿内墙上,从上到下悬着五百罗汉渡海,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或慈眉善目或嫉恶如仇;或貌似潘安或形如张飞。 出得寺来,又先后去了罗喉寺、显通寺和圆照寺,很为显通寺的铜塔和铜殿而惊叹。中国古代的铸造艺术在这里可说是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飞禽走兽之逼真,造型工艺之精细,建筑结构之精巧,都达到了天工造物般的地步。 说实在的,上五台山,我不是为了烧香拜佛,而是为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感悟文化的氛围,品尝历史的陈酿。五台山之行是匆匆的、短暂的,然而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难忘的,亦是深沉的。我感慨于它的辉煌历史,迷恋于它的悠久文化,极度陶醉于它的天工造物般的宏伟建筑。塔院寺的大白塔,高耸入云,巍伟壮丽;菩萨顶的文殊寺巍峨秀丽,琉璃生辉;罗喉寺的开花献佛,维妙维肖,令人叫绝;龙泉寺的玉石牌坊,工艺精致,巧夺天工,可谓是世所罕见。我亦喜爱五台山的神奇无比的文化传说。可是我却感慨于它的陈旧、它的落魄、它的沉睡。 看着北方的庙宇,你的心中会淌过历史的回顾,在一瞬间自豪的同时,会骤然涌起何日再度辉煌的感慨。而置身于南方金碧辉煌的庙堂,你也会感叹今日变化的巨大,与只争朝夕的万千气象。 四大佛山峨嵋、九华、普陀和五台,我去过两处,南是普陀,北是五台,正好是一南一北。这两处也正是别具风格,各有长短。然而在细细品味这两处有着迥然不同风格的佛教圣地时,不难看出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变迁的轨迹在人文景观上的反映。北方曾经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有过辉煌灿烂的一页。曾几何时,北风南移,说白了一点,是山是水,造成了南北的变化;说得更清楚一点,是交通、是观念,彻底改变了南方北方的不同地位和时代落差。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定位的时代,越语论文题目,南北的落差时大时小,可总难平起平坐。 确实,五台之行的最大感怀,总觉得北方好比是沉睡的山之神,南方恰似沸腾的水之仙。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南方与北方也总是有盛有衰,有消有长,此起彼伏地向前发展的。然而作为华夏的子孙,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历史的巨人,能尽快地重新奋起,再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