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绣球文化与全民健身的契合及发展探讨[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绣球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越边境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绣球运动,对提高中越边境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民族精神面貌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社会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越边境 绣球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7)03-0084-03
  前言
  自古以来,中越边境地区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生存繁衍的地区,兼有回族、苗族、瑶族和水族等少数民族,而绣球则是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积淀了深厚的壮民族文化底蕴。绣球作为拥有悠久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理应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事业当中特有的影响。基于此,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探讨中越边境具有先天优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绣球以及绣球本身蕴含的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于中越边境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继承具有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1 绣球体育文化的历史演进
  1,1基于“狩猎说”、“军事说”的绣球文化起源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最早是以狩猎形式出现的,即用绳、藤、草等索状物的一端将石头、青铜器、铁器等硬物系住,另一端用手拿住甩投出,用以击打猎物。据文献史料记载,绣球最早出现在大约2000多年前,绘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左江)的花山壁画上的“飞砣”,(壮语叫“飞砣”)这种“飞砣”就是现在绣球的雏形。而后由于其实用性出现在部落纷争与军事作战中。绣球运动的起源与“体育正是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这一共识性结论是相吻合的。
  1,2唐代以后绣球文化与稻作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越边境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与种植,壮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并将野生稻成功驯化,成为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到了唐代,壮族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也带动了棉、麻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生产之余也对娱乐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壮族先民将谷之类的粮食置于绵、麻布和丝绸之中,模仿“飞砣”形状,并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称之为“布刺”,这便很接近于现代的绣球了。在壮族传统的节日如“歌圩节”上,部族人们聚集在一起,欢歌狂舞之后,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布刺”,抛向自己心爱的男子,男子抓住朝自己飘来的“布刺”,又送回给对方的姑娘。可以说绣球是壮族青年定情的信物,体现了古代农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壮族的人口繁衍有着重大的意义。到了宋代,壮族绣球的民俗功能得以强化,绣球活动与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壮族先民在重要的节日如“花婆节”等宗教活动中,都要举行绣球活动,“布刺”也发展成为了五色球,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翻直至近代,绣球活动及绣球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在壮族民间继续得以发展与传承,其附属的民俗功能也继续得以强化与发扬,所不同的是绣球也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承与发展中做得更加美丽与精致。对此种情形,清代的《庆远府志・诸蛮》中有写照:“溪炯……当春日戴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之报之,反而约聘……”。
  1,3现代竞技绣球的产生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地区挖掘整理出了“绣球”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在1982年南宁举行的广西第一届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绣球就作为表演项目为大众所熟知;1984年,河池举办地广西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将高杆绣球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绣球作为表演项目得以亮相,使得壮族绣球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推广;200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中,组委会在原来高杆绣球的基础上,增设了背篓绣球项目,并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绣球运动发展至今在广西境内已成为拥有正式的比赛规则、专业的裁判队伍、常设的各级比赛、稳定的参赛队伍和广泛的受众人群的竞技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以及趣味性。
  2 绣球体育文化特征与全民健身的契合
  2,1绣球的健身价值适合全民健身
  绣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项目,经常参加锻炼可提高耐力、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又能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相关的内脏器官功能得到积极改善,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来讲,绣球均可以满足其不同的生理需要。少年儿童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绣球可以培养正确的走、跑、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孩子空间感的形成,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年时期往往工作紧张,家庭负担较大,是人一生中的“负重期”,机体平衡逐步向分化代谢多于合成代谢的方向发展,越南语毕业论文,有探讨表明,在紧张情况下,适当做双臂的绕环有利于缓解疲劳,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绣球运动正好符合这样的特征。因此,中年人参加绣球活动,运动量、时间都可以自由掌控,可以达到身心“减负”的功效,经常参加绣球活动,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关于老年人,绣球不会对运动者造成伤害,可消除参与者对绣球的恐惧心理,经常参与可保持头脑清醒敏锐和手脚灵活,从而调节精神、活动筋骨,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绣球的健身功能关于推动全民健身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2,2绣球场地器材、比赛规则适合全民健身
  高杆竞技绣球的比赛场地为长26m、宽14m,在中线的中点竖一根高9m的杆,杆顶安一个直径1m的投球圈。在中线两侧7m的地方,各有一条与中线平行,与两条边线相接的投球控制线,投球控制线到端线之间的地区为投球区。参与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绸布或花布内装细沙石制成的重150g,直径5―6cm,球心系着一条长90cm绳子的绣球在投球区内抛场地中央的投球圈就可得分,投完一次之后参与者捡起自己专用的球到对面投球区继续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以累计投中的次数决定比赛成绩。背篓绣球的比赛场地为长15m、宽2m的平地,相隔15m的两端分别为抛球限制线和接球限制线,限制线外分别设长3m、宽2m的抛球区和接球区,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将绣球从抛球区跑向接球区本队队员背上的口径为35em,深60em的竹制或塑料背篓内,数量多为胜。绣球运动的活动方式简单,适合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2,3绣球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内容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壮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在活动中参与者能够充分体验和享受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的互相协调、互相关爱、友好交往的人文快乐,增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中越边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关于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满足壮族人民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构建和谐边境有着重要意义。
  3 全民健身对绣球文化传承的推动影响
  3,1全民健身促使政府部门加大对绣球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国家201 1-2017全民健身计划工作方法第三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将“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越语专业论文,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第四点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显然,政府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影响,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也应当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绣球作为中越边境土生土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扶持对象。当地政府部门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应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绣球运动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宣传。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各种节庆日组织各种绣球活动或比赛,通过绣球竞赛或表演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绣球运动真正成为中越边境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活动。
  3,2全民健身促进了学校体育对绣球文化的接纳
  国家《2017-2017全民健身计划工作方法》第四点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第十点中也明确提到: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对此,可以理解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更多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在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处于民族地区的中越边境各学校应当根据当地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及深厚的群众基础等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娱乐活动,绣球运动也应当凭借其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等自身优势逐渐进入中越边境的各中小学校以及各大高校。这样,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绣球运动,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培养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全民健身促进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术探讨
  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推动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运用探讨得到进一步强化。早在2000年,绣球运动被纳入广西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广西民族学院体育系编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书,并开设了民族体育课程,在民族体育课程中将绣球运动作为其中一章节,在大学课堂上向大学生传授绣球运动的技能、技巧和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绣球的过程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启了对绣球运动的探讨大门,随后,韦晓康、韦丽春、何卫东、张明远、吕萍等学者分别从绣球历史渊源、绣球文化与价值、绣球竞技的发展、绣球的传统工艺发展、绣球的文化品牌、绣球的体育产业、绣球的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探讨成果。可以预见,在全民健身热潮下的推动下,有关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的探讨课题和探讨成果将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4 结语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中越边境的绣球运动同样如此。绣球运动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定将在中越边境全民健身中起着特殊的影响: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当然,绣球如何更为快速地融入中越边境全民健身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各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进一步挖掘整理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提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