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前由于越南“藩夷”的特殊身份,边务经理在认识和措置上与战后迥异,规制亦有很大差别。鉴于战后中越边情的前后“迥别”,时人关于中越边务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措置。孟森指出中法战后清廷始有“经营边防计”。①但战后善后诸事错综复杂,交相掣肘。对此,学术界已有探讨尚欠深入研讨,②实则考察背后的人事曲隐,对了解变局下时人边务认知的转变,并进而探索清人经理中越边务的渊源脉络与前后沿革,颇有裨益。一、战后中越边务善后问题的提出对于清末以前中越边务的经理情况,清末曾随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至此的孟森称之为“不治之边”,并指交界地方“多康雍以来土司改流,阙设而官不时至,犹仍前代羁縻意”,而朝廷上下“相与鄙夷之,以为荒远不足治”。③曾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也认为战前中越边地颇为“浑涵”,“固由越南属藩,不甚考究”,并表示“边地荒远,地方官未能抚驭周密”。④民国任职于广西中越对汛机构的吴慤同样认为,在中法战前中越边地“虽有疆界之划分,却无防边之必要”。①三人类似的表述,实际上道出了时人关于中法战争前中越边情之感慨。但若以“不治之边”、“示约束而已”指称晚清以前清人经理中越边务之规制,不......(论文页数是:12页) ,越语论文题目,越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