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发展过程[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李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阐述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深化。据最新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已达到3018.5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737.5亿美元;在华日资企业超过2万家[1]。这些企业正是吸纳高校日语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另外,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贯彻实施,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因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但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语言交际能力强,实用型知识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外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现象。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一种新的、更符合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本文将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探讨其在日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

1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关于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由于相关资料的局限,解放前是否存在,目前无证可考。新中国成立之后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①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②改革开放之后,共两个阶段。

1.1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商务日语教育,准确地说是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即从1953年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日语专业算起。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日语专业不仅在商务日语教育方面,作为普通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解放后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这里曾有日语界泰斗级人物陈涛、宋文军等教授多年任教。他们主编的《日汉大辞典》和创办的《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至今在国内日语界仍有很大影响。因为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隶属于国家对外贸易部,虽然中日两国之间尚未建交,但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交流活动已经开始启动[2]。为适应这种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必要培养新中国自己的外贸日语人才。所以也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外贸日语”。

其后,为适应外贸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外贸易部在上世纪的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又陆续成立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后并入南开大学)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后与广州外国语学院合并为现在的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并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由此可见,中国的商务日语教育首先是为适应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创立,并伴随着全国对外贸易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内的所有外贸院校或停办,或撤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72年在陈云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得以恢复,并开始正式招收日语新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采用各种灵活的贸易方式到大量的引进外资,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都与外贸、外资紧密相连。在此期间,不仅国内的外贸教育体系得以全面恢复,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于1984年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过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层次,逐步成为中国外贸教育领域的龙头老大,其他几所外贸院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商务日语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步被大家所认识。除了外贸院校的日语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其他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日语专业也开始陆续增设经贸日语专业方向或课程,以企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人才

1.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如上所述,基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商务日语教学最初主要是外贸日语的教学。其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比较局限。以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日语专业为例,当时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相应的对外贸易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战线工作的专业人才。至于具体的课程设置,当然也是围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展开。当时,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公共必修课之外,外语课主要有:基础日语、会话、阅读、语法、精读、外贸日语谈判、日语函电以及日语经贸文章选读等。另外,作为专业必修课还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进出口业务等由专业教师用汉语讲授的课程。由此可见,传统的外贸日语其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明确限定在外贸业务范围之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这种特殊的教学要求,当时所用的教材全部由校内教师自编。上世纪50年代,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创始人之一的金峰教授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外贸会话》教材,成为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各院校外贸教材的范本。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