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亲属称谓语及其背后的社会艺术内涵(2)[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艺术圈,日本也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作用,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日本,亲属联系最基本的就是长辈与晚辈的概念。长辈和晚辈要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对长辈,不能只称呼其姓名,而要用亲属称谓语称呼。

  对晚辈,可以称呼姓名,但不能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因此,对祖父母、父母、叔伯、姑姨等长辈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同辈要使用亲属称谓语。而对晚辈以及比自己年纪小的同辈不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语。像汉语中的“侄子、儿子、弟弟”这样的称呼,在日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中是不使用的。这一点与汉语亲属称谓语有所不同,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四、长幼序列意识

  汉语亲属称谓语和日语亲属称谓语都注意区分长幼序列。这还是因为中日两国同属东亚艺术圈,受传统儒教思想作用的结果。

  汉语中,父亲的兄弟根据是否比父亲年长而分称“伯父”“叔父”。伯父或者叔父多于两人以上时又会以“大伯、二伯”“二叔、三叔”等加以区分。受父系氏族制的作用,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没有长幼的区别,但也按照出生顺序冠以“大、二、三”等。如“大姑、二姑”“大舅、二舅、大姨、二姨”等。

  在日语中,不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根据比父母年长还是年幼也有“伯父、叔父、伯母、叔母”等的汉语词,但通常还是称作“おじさん、おばさん”。叔叔伯伯们也不按照出生顺序加以区别。如果父亲的兄弟姐妹多于两人以上时,通常会以“在东京工作的叔叔”等的表述加以区分。

  汉日亲属称谓语在区分“兄”和“弟”、“姐”和“妹”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汉语中区分长幼的意识在兄弟姐妹的称呼上也有所体现。兄弟姐妹比较多时,会称呼“大哥、二哥、大妹、二妹”等。

  家里的孩子依据长幼顺序,考虑性别因素,有相应的表示出生顺序的称呼。如日语中的“長男、次男、三男、長女、次女、三女”等,汉语中的“长子、次子、长女、次女”等。汉语中有时还会忽略性别,按照孩子的出生顺序称为“老大、老二、老三”,这种称呼在日语中不存在。

  五、从儿、从孙意识

  亲属称谓语中的从儿、从孙现象是指父母或祖父母按照家里的孩子来使用称谓语称呼自己或其他亲属。这种从儿、从孙称呼意识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普遍存在。

  汉语中,父母对孩子可以自称“爸爸、妈妈”,如父亲对孩子说“一会儿爸爸带你去公园”。祖父母对孙辈可以自称“爷爷、奶奶”,如祖母对孙子说“让奶奶抱抱”。在直接对孩子称呼其他亲属或有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从儿、从孙称谓语。例如母亲对孩子提到孩子的父亲时“爸爸明天放假休息”。再如孩子在家时,父母对孩子的祖母说“奶奶去睡一会儿吧”等等。在家庭内部,祖父母有时跟随孙辈互称对方为“爷爷、奶奶”,父母互称对方“爸爸、妈妈”。

  父母对孩子称呼“哥哥、妹妹”等。这种亲属称谓方式之前仅限于局部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称呼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见。

  亲属称谓语中的从儿、从孙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亲属称谓语的一种泛化。究其原因,是受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作用。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构成的,在家庭内部,这种从儿、从孙称呼方式能够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联系。

  日语中,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自称和他称时的称谓语使用和汉语几乎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的家庭中,祖父母间互称“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父母间互称“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是及其普遍的现象。

  祖父母和父母还经常按照最小的孩子称呼其他孩子为“おにいちゃん、おねえちゃん”。关于这一现象,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人情相对淡薄的日本,比起夫妻联系来,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更加稳固,安全程度也更高。因此,夫妇以共同的孩子为基准来称呼对方,把横向联系变为纵向联系,想要进入一种永续的安定状态。

  六、结语

  关于中日亲属称谓语,从性别区分意识、内外区分意识、上下尊卑意识、长幼序列意识和从儿、从孙意识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略论,从中可以看出,两国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方面。这与两国的传统艺术背景和社会艺术发展趋势紧密相关,也体现了相对应的社会艺术内涵。本文只是对汉日亲属称谓语的初步粗浅研讨,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