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问题[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为培养具有跨艺术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在日语教育过程中导入艺术背景是日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应注重两个侧面,即中日艺术异同意识的培养与中日艺术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教育艺术异同意识艺术友好交流意识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同时又受到艺术的作用。外语教育是一种跨艺术的语言教育,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外语。为培养具有跨艺术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在日语教育过程中导入艺术背景尤为重要。
  
  一、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应注重中日艺术异同意识的培养
  
  1.中日两国在语言艺术上存在诸多异同。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艺术圈、汉字艺术圈,有悠久的艺术交流历史。这使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了一种艺术的连带感与亲近感,相关于迥异的西方文明,人们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同文”的共通性,而忽视了两国语言艺术的异同性。
  长期受这种中日同文观点的误导,我们在日语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中日艺术的共通之处,而忽视了日本语言艺术的特性,关于中日艺术的异同之处疏于介绍,导致学生在与日本人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然而,中日两国在语言艺术上存在着诸多异同。
  (1)部分词汇的感情色彩、艺术伴随意义有所不同。
  日语汉字源自中国,中日文中许多汉字字形完全一致,但艺术内涵却大相径庭。如,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在男子姓氏后加上“先生”表示礼貌,而在日语中“先生”仅用以称呼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如对一个普通的日本人用“先生”来称呼,会使对方不知所措。在日语教育中,我们应从艺术背景的角度对此类词汇进行辨析,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发生误用。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在引进、吸收儒家艺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造为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艺术,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中的仪式。尽管同属于儒家艺术圈,中国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人情味,日本人注重礼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流于表面文章,人情淡漠。
  2.要培养具有跨艺术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必须在日语教育初期引导学生树立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了解中日艺术异同。
  在实际语言应用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是“语法错误”,而是“艺术错误”。现代外语教育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指出人们对外国人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容易被认为是失礼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认识到不同国家语言艺术的异同性。在这种情况下,外语说得越流利,目的语国家的人越不能容忍说话者犯的常识性的艺术错误。
  如果对中日语言艺术背景中的异同之处缺乏理解,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习惯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艺术标准去要求对方,很可能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交流失败。例如,日本人收到礼物时,会说一些对礼物表示赞美的话并表示感谢。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即使内心很喜欢,也会说“心意我领了,可这东西我不能要”之类的话,先客套地推辞下再收下。如果对日本人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他会很生气,觉得对方很没有礼貌。
  
  二、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应注重中日艺术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中日艺术交流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近代中日艺术友好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但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中日联系时冷时暖,也曾经历过十分艰难的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却“虽近又远”,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国情和社会艺术还缺乏理解。为了促进中日联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充分了解日本的中国人与熟悉的中国的日本人在两国之间起到“桥梁”沟通影响。
  然而,在日语教育过程中,师生对日语语言文学、日本社会艺术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中日联系方面的历史及近况疏于了解,中日艺术交流意识淡薄。
  2.培养学生的中日艺术交流意识符合《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的要求。
  《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2]中要求开设日本艺术史、日本概况等日本社会艺术课程,要求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掌握日本艺术的主要特点,基本了解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政治、经济情况等。中日艺术交流意识的培养也就包含在学生对日本艺术的了解过程中。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跨艺术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跨艺术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词汇、语法等狭义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的跨艺术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语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导入中日艺术交流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培养学生中日艺术交流意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日本艺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艺术理解能力。
  
  三、培养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与中日艺术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影响与学生的主体影响
  
  对于日语教育中艺术导入的基本途径,研讨颇多,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日语教育中,培养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与中日艺术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影响及学生的主体影响。
  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与中日艺术交流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入和艺术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日语教师的引导影响无疑是重要的。日语教师不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日本艺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启发者。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细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脉络、社会艺术及中日两国艺术交流的历史和近期动态,对中日两国社会艺术的异同之处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要能够抛却个人成见,客观地、全面地略论和评价日本艺术。教师还应对某一情境中学生有可能犯的“艺术错误”有一定的预见性,有针对地进行阐释。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自觉关注语言背后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与中日艺术交流意识。
  
  四、结语
  
  培养中日艺术异同意识与培养中日艺术交流意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和尊重艺术异同能够有利于加深艺术交流意识,艺术交流意识有利于对艺术异同的主动探求和理解包容。两者都对提高日语学生的跨艺术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跨艺术交流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两种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新中华学校编.日本文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
  [2]教学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Z].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2017.
  [3]孙成岗.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干扰[J].日语教育与探讨,1998,(1):23.
  [4]张安德,论外语教育的艺术意识培养与艺术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育,2017,(6):26.

日语论文日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