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语法教育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母语迁移是作用二语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对目标语习得产生干扰的情况称为负迁移。本文分别从日语人称代名词的省略、被动表达、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的可能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简单地谈谈日语语法教育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负迁移 日语教育 人称代名词 被动表达 有对自动词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甚至学习策略等方方面面,都受到母语习惯的制约。如果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一些共性,那么母语就能促进目标语的习得,这就是正迁移。比如 “法学”、“艺术”这些日语单词的写法与中文相同,学生习得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与此相对,母语对目标语习得产生干扰的情况,我们便称之为负迁移。比如学习者经常犯的语法错误“おいしいのケ�`キ一”就属于典型的负迁移。一般提及母语迁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负迁移。在日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规避负迁移,这将极大地提升教育效果。
  二、日语语法教育中的负迁移
  1.人称代名词。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却不高。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最容易发生负迁移的知识点。比如说“我”一词在日语中就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わし”、“こちら”等十几种说法,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联系,例如他们的身份、立场等等。而中文中的人称代名词虽然种类少,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因此,在学习日语人称代名词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便是它的过剩使用。
  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例,从第一课起就谈到了人称代名词的省略问题。
  (1)吉田さんですか。你是吉田先生吗?
  いいえ、�`います。森です。不,不是的。我是森。
  由于中文的作用太根深蒂固,学生还是经常无意识地使用 “わたし”、“あなた”等词。笔者发现,英语圈国家的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日语的人称代名词除了经常省略,还有隐含于句式中这一特征。以下这几种情况就特别需要注意:①授受动词。比如让学生翻译“小李给我了一本书”。虽然学生绝大多数都能选择正确的授受动词,但是许多人却译成了“李さんはわたしに本をくれました”。其实这句话并不需要“わたし”。②愿望句。比如“你过生日的时候想要什么礼物?”,学生无意识地就会对照中文译成“あなたは�Q生日に何が欲しいですか”。加上“あなた”虽然语法上并不错,但总归是不太地道的表达。③感情形容词。例如“嬉しいの?”、“なんか寂しい”同样也不需要说成“あなたは嬉しいの?”、“わたしはなんか寂しい”。④敬语。“�kまで�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我开车把您送到车站吧)”是一句谦语,从这点就能清楚得知主语和宾语分别是谁。如果这句话说成“わたしがあなたを�kまで�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不仅累赘,而且显得失礼。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日本是一个注重集团意识的国家,集团能给日本人安全感,他们往往不会过分地自我主张,任何事情都要把“和”摆在首位。这样的集团意识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抹杀了个性。人称代名词的省略现象反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如果第一人称使用频繁,就显得过于彰显自我;如果第二人称使用频繁,则给人故意和对方划分界限的感觉。相较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国人注重的是“血缘”,即“家族本位”,自我意识较浓。因此,在授课时除了告诉学生日语中的人称代名词经常省略这个语法现象之外,也需要讲解这些潜在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语言的负迁移。
  2.日语中的被动表达
  2.1母语负迁移对被动句翻译的作用
  (2)オリンピックは4年に一度行われる。奥运会四年一次被举行。(误译)
  (3)この�j�Iは�斑L金曜日に�k�婴丹欷搿U獗驹又久恐苋�被发行。(误译)
  (2)(3)两个例子在日语中一般采用被动句来表达。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两个例句有两个特点:①它们的主语都是“奥运会”、“杂志”这样的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物品;②它们的施动者都并非是特定的某个人,即施动者不是叙述的重点,日语中也并未出现“~に”这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通常都是不使用被动句的。然而,由于受母语作用太深,一提起被动句,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刻就会冒出一个“被”字,所以许多日语初学者在把这两句话译成中文时,就算意识到了自己的译文是极不自然的,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加上“被”字。
  2.2间接被动句。日语中有一种被动句叫做“间接被动句”,即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地受到与之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的作用,也被称为“受害被动句”。例如:
  (4)テストの�rに、先生が近くに来られて嫌だった。考试的时候,日语毕业论文,老师走到我旁边真讨厌。
  (5)彼は父に死なれた。他死了父亲。
  (6)��の中で�Oの人にタバコを吸われて、�莘证���くなった。乘电车时,旁边有人吸烟,让我很不舒服。
  (4)(5)为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而(6)为他动词构成间接被动句。这三个例句中,动作都没有直接影响于主语,而主语却因为其作用而感到困扰、痛苦。间接被动句关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原因有二:①由于母语思维的作用,中国学习者在初学日语被动句时,更加注重的是客观事实,而很少把焦点放到被害者的心情上;②在中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间接被动句,所以是无法译成对应的“被”字句的。笔者的学生当中甚至有人将(5)译成了“他被父亲整死了”。综合以上原因,学习者通常会回避使用间接被动句。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化石化”现象。
  (7)森さんは泥棒に�布を盗まれてしまった。森先生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7)也属于间接被动句,和之前例句的不同点在于,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物)的所有者。中国学习者很容易把这句话误说成“森さんの�布は泥棒に盗まれてしまった”。误译的原因也和前面论述过的一样:在中国人眼中,被偷的东西是钱包,而被动句就是客观陈述这个事实。而作为日本人来看,受害被动句反映的是受害者的主观感受,需要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钱包、手机、手、脚等都是受害者的所有物或者一部分,它们离开了受害者就失去了意义。教师不能只是机械的讲解语法现象,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2.3日语中的自动词意义被动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被动句,即没有出现“れる”、“られる”的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大多数都是自动词意义被动句。例如:
  (8)わたしはその�に感�婴筏俊N冶荒羌�事感动了。
  (9)その子は雷の音に�@いて大声で泣き出した。那个孩子被雷声吓了一跳,大声哭了起来。
  “感�印薄�“�@く” 都是能够直接表达被动意义的自动词,并且如例句所示,这类词中有许多都是表达心理状态的词。譬如还有“感心”“びっくりする”等。许多学习者没有弄清这类词,很容易就把以上例句误译成“わたしはその�に感�婴丹欷俊薄�“その子は雷の音に�@かれて大声で泣き出した”。
  日语中还有一些被动句既可以用自动词直接叙述,也可用他动词的被动态来表达。比如:
  (10)犯人が警察に捕まった。犯人被警察逮住了。(自动词)
  (11)犯人が警察に捕まえられた。犯人被警察逮住了。(他动词)
  如果使用自动词“捕まる”,就只是在客观描述事实,发话重点在于结果状态,而不是施动者“警察”。与此相对,他动词“捕まえる”给人的感觉就更加主观。哪怕把句中的“警察に”这个部分去掉,我们仍可以清楚感觉到“警察”的存在。众所周知,日本人不太喜欢主观色彩浓厚的表达方式,因此多用自动词。而让中国学习者来翻译的话,由于受到“被”字的作用,许多人都会选择他动词被动句。尽管两句话在日语中都成立,但明显自动词句更加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3.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的可能表达。像“倒れる”与“倒す”、“始まる”与“始める”等在形态、意义上都存在对应联系的词叫做“有对动词”。“倒れる”、“始まる”被称为“有对自动词”,“倒す”、“始める”被称为“有对他动词”。许多日语学习者,哪怕是达到了中高级别,仍然不能有效地掌握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可能态的用法异同。例如:
  (13)いくら押しても�が�_かない。窗户打不开(有对自动词)
  (14)いくら押しても�が�_けられない。窗户打不开(对应他动词可能态)
  “窗户打不开” 是窗户在受到的施动者的影响后,没有发生变化。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像这种外力引起(或没有引起)的变化应该反映到语言中,所以许多学习者都认为(14)才符合常理。然而,为何多数日本人认为(13)才是更加自然的日语呢?原因如下:①前文多次提到,日本人比起“する”,更倾向于“なる”的表达方式,即如果没有特别的表现意图,则忽略动作主体,把焦点放在结果状态上。②森田良行(1989)提到过,如果是因为说话人自身的能力、条件等原因无法完成(或可以完成)某事,使用可能动词,日语毕业论文,这时责任在于施动者本身。如果使用自动词,则表示是因为客观原因才无法完成(或可以完成)某事,与施动者的能力、意志无关。也就是说,“�が�_かない”的叙述重点在于“打不开”这个结果上,而这个结果是由窗户的本身属性或者外在原因决定的,和施动者的能力、努力无关。比如“このかばんにはたくさんの荷物が入る(这个包里能放好多东西)”就必须要使用有对自动词“入る”,因为“包里能放好多东西”是由包的属性决定的,和人的意志无关。
  (15)かぎが�つからない。钥匙找不到。(有对自动词)
  (16)かぎが�つけられない。钥匙找不到。(对应他动词可能态)
  例句(15)(16)也是同样道理。(15)的“�つからない”把焦点放在“钥匙”上,因此使用自动词“�つかる”。多数日本人不会使用(16),这是因为(16)把焦点放在了寻找钥匙的人的“能力”上,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不符。当然,如果说话人想强调是因为没有戴眼镜看不清而找不到钥匙;亦或玩“找茬”等游戏时,由于题目太难而找不到钥匙,像这样的场景使用“�つけられな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这时说话人把话题重点转移到了人的能力、条件上。
  三、结语
  指导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学习者说错了某句话,中国的教学者可能会揪出里面的所有错误,告诉学习者如何去改正,但多数日本教学者都秉着能表达基本意思尚可的准则,只会指出个别错误。也就是说,如果过多地指正误用,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开始的时候要让学习者尽情说,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不然会让学习者有抵抗或者害怕心理,并且一次性指出太多误用也让人抓不着重点。教师应该在学习者的日语表达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在讲解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和艺术,要让他们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渐渐消除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张晓帆.日语中的自动词意义被动句[J].日语学习与探讨. 2017(6).
  [2]史丽杰.从日语教育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D].济南:山东师范学院.2017(6).
  [3]李彦.对于日中被动句的对比探讨[D].重庆:重庆学院.2017 (6).
  [4]森田良行.基础日本语辞典[Z].东京:角川书店.1989.
  [5]邱晓玫.有对自动词与有对他动词可能态的用法异同[J].文学教学.2017(8).
  [6]欧阳丹.日语有对自动词和对应他动词可能形[J].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