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语中不表示原因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的考察―从言语行为论的角度[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将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表示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为略论对象,从言语行为论的角度探索“不表示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和各种言语行为的呼应,以及在各种言语行为中カラ句式是如何发挥它的影响的。关于本问题的进一步研讨与深入,将有利于我们在教育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言语行为论;言语行为规则;事前条件;使言语行为正当化的根据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1、探讨对象及数据收集措施
   1.1 探讨对象
   以从句(用S1表示)和主句(用S2表示)的位置联系为基准,日语毕业论文,可以将カラ句式分为以下三种。
  即S1から、S2。
  S2、S1から。
  S1から。
   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仅限于「S1から、S2」这一句式。即兼具从句和主句,且此类句式中的カラ不表示因理由。
   1.2 数据的收集
  2、言语行为论
  本文主要站在赛尔的言语行为论的立场上,导入言语行为规则。赛尔将各种言语行为分为判断型,指令型,行为约束型,表达型,宣言型五类(赛尔(「表�Fと意味」2017,p19)。实际上上述各类言语行为是和命题内容条件,事前条件,诚实条件,本质条件等一系列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
  本文试着详细考察カラ句式和主句各言语行为的呼应。在抽取的410例中,与五种言语行为(断言型,日语论文,指令型,表�F型,行�榧s束型,宣言型)的呼应使用情况为,“不表示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既可以同指令型的句子(占98.7%)呼应,还可以和表达型的句子(仅占1.3%)一起使用。
  3、不表示因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成立要因―基于言语行为论的解释
  本文尝试把各种各样的カラ句式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根据各个カラ句式所遵循的言语行为规则,进行了考察。重点是カラ部分是如何和言语规则相关联的,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カラ部分的影响。
   3.1以言语行为�D请求为例
   要完成请求这一行为,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本文中所使用的S,H,A分别代表下面的意义。
  即S:发话者 H:听者 A:要实现的行为
  命题内容条件:听者完成的行为
  事前条件:1.H有完成A的能力,且S相信H有完成A的能力。
  3.2 H并没有意识到要完成A。
  诚实性条件:S希望H完成A。
  本质条件:可以看做是让H完成A的尝试。
  那么在完成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时,不表示原因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满足了以上哪一条件呢?例如在《家政府三田》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明天海当要在教室读自己的作文。于是在前一晚请求家政妇三田。)
  海当:三田さん、作文できたんで、�iんでもらえないかな。
  三田:それは……お父さんにお�いすることだと思います。
  海当:だね。じゃあ、明日の朝でいいから、�iんどいてくれる?
  三田:承知しました。
  在这段话里,海当通过“明日の朝でいい(明天早上读也行)”这一最低条件,得到了三田的应允。从而实现了请求这一行为。那如果换成其他的条件会如何呢?
  如:?今夜でいいから、�iんどいてくれる?(今天晚上读也可以,能不能帮我读读?)
  ×いますぐでいいから、�iんどいてくれる?(马上读也可以,能不能帮我读读?)
   显然上述两例在实际的会话过程中都显得不自然,很难完成请求这一行为。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发现不表示原因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实际上提供的条件是让听者更加容易接受的条件。通过这一条件,给听者考虑的时间,让对方从心里上做好准备,从而能顺利地完成请求行为。这种情况下的カラ句式提供的条件并不是必要十分条件,而是实现可能条件,在本论中将其命名为“实现可能之状况设定1―减轻负担”。同样的例子在语料库中大量存在,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笔者还将カラ句式与各种言语行为(劝诱,命令,准许,提议,警告,愿望,惯用句)的呼应在命题内容条件,事前条件,诚实性条件,本质条件这一框架下进行了略论。考察思路与“请求”一致。
  4、结论
   在考察例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点,根据各言语行为的实例,可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カラ部分和事前条件,诚实性条件有关;即和间接言语行为呼应的カラ句式,通过强化完善本质条件之外的条件,从而使得本质条件得到补充。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将カラ句式分为“强化事前条件的カラ句式”和“强化诚实性条件的カラ句式”。具体说来“强化事前条件的カラ句式”又可细分为实现可能之状况设定1�D减轻负担;实现可能之状况设定2�D信息共享;实现可能之状况设定3�D条件共享。
  第二点,“不表示理由意义的カラ句式”既不表示判断的根据,也不表示行动的理由。本文的提案是カラ句式表示“使言语行为正当化的根据”。此时的カラ句式向对方阐释让对方做某事的妥当性,或者为了让对方做某事,从质量上,数量上等进行缩小等等。此时的“使言语行为正当化的根据”是位于判断依据的延长线上的。
  参考文献:
  [1]白川博之.『理由を表さない『カラ』」仁田�x雄�『�}文の探讨(上)』くろしお出版,1995
  [2]J・R・サ�`ル.『言�Z行�楱D�D言�Z哲学への��』. �挪��房,1986
  [3]J・R・サ�`ル.『表�Fと意味』. �\信��房,2017
  [4]山梨正明.『�k�行�椤�. 大修�^��店,198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