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的概念 中国论文网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2017年12月出版了原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的三本书――《日本文化论的变迁》《异文化理解》《多文化世界》。和一般的日本官僚不同,青木保在进文化厅当长官之前,早已是日本知名学者。他曾先后在大阪学院、东京学院、早稻田学院任教授,曾在泰国国立桥拉伦贡学院、美国哈佛学院的探讨院、法国巴黎社科院、德国昆思丹茨学院等多处学院与探讨院任名誉教授,是一个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学者。当这样一位学者主掌日本文化部门的时候,他提出的施政主张,是“文化力”。 青木保认为,作用世界的实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比如阿拉伯诸国在1973年促使OPEC施行减产并上涨石油价格等方法,最终引发全世界规模的石油危机,阿拉伯世界通过拥有的石油资源暂时增强了作用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硬实力,国家的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技术力量等,都是这类硬实力。靠硬实力来作用世界很容易被理解,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常识。而实际上作用世界的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力量,这就是软实力,即文化力。 青木保认为,软实力是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以及社会的组成人员多方面牵连的,它是一个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独自的魅力。美国的力量,绝不仅仅反映在军事打击能力、强大的核打击能力等上面,同时还反映在它强大的文化上。来自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流行乐、爵士乐到可口可乐、麦当劳、运动鞋等等在内的美国文化的力量,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在东南亚、在印度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仅仅拥有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强大的核打击能力的美国并不拥有强大的魅力。强行到处行使硬实力最后经常只能落得众叛亲离。而美国拥有的强大的软实力则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们作用着我们正在成长的一代一代年轻人。我们大家想一想日本动漫关于我们身边的孩子的作用,就能够明白“文化力”的巨大力量。 在青木保的视野中,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文化创造力、文化表现力,乃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系。 青木保的观点关于我们是有提示意义的。 日本文化的保守性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看日本的发展,能够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发展的另一个侧面。我们提到日本文化,一般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日本文化非常开放。历史上,日本曾经有三次大规模学习外国文化的经验。一是学习中国,二是学习欧洲,三是学习美国。 七世纪到九世纪,日本曾经全面向中国唐朝学习。这次学习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日本人到中国,最初是为了学习佛法,但很快为中国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大唐国者,珍国也。法式齐备,常须达”。 为了向中国学习,日本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遣唐使中一位叫平群广成的,公元732年10月和使者团乘船从苏州出发返回日本途中遇到大风,船被吹到昆仑国。一百五十人或被杀,或病故,最后只有广成等四人得免遇难,逃回大唐。经安倍仲麻吕帮助移行到渤海道,搭乘渤海国王派遣赴日的使团船回日本。但海上又遇风暴,渤海使者全员覆没。广成则借一块船板侥幸漂流到日本本州北部,捡回一条命。 经过这样的努力,日本人很快掌握了大量中国的知识。以书籍为例,日本人积极收集中国书籍,当时就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旧唐书日本传》称:日本使者把所得的赏赐“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到十世纪,《隋书・经籍志》中的图书基本上都传到了日本。学习来的中国知识,很快被转换为实际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日本整个国家开始采用中国的律令制度,思想上文化上,日本进入“国风暗黑时期”。 用我们今天的话,这是“全盘唐化”。 但在这样的时期,日本仍旧有“和魂汉才”的文化趋向。关于自己的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扔掉,日语毕业论文,而是化于越海传来的唐文化中。在《古事记》,在《古今和歌集》,包括在《日本书纪》等这些最早的日本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日本人这方面的努力。 这个“化”是非常日本式的。稍微展开一下。比如在宗教方面,佛教传播开后,上自天皇,下至贵族,风靡了各个阶层。本土的神道教没有力量与之完全抗衡,所以自身存在受到威胁。于是开始“化”。这就是“本地垂迹”,是“神佛习合”。一开始是小神,最后连天照大神都成了大日如来的“本地垂迹”者。大量的神宫寺出现。传统宗教信仰以这样的方式存续下来。到了明治维新,佛教的力量消退,日本掀起了“神佛分离”“废佛毁释”运动后,神道完全重新获得独立。 发生在1868年前后的明治维新,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改江户时代闭关锁国的态度,积极引入西洋文化,废藩置县,兴产殖业,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了成为“文明人”,日本人开始学会喝牛奶,开始学会吃牛肉,开始近代化的全过程。然而,我们详细梳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历史会发现,日本人一直把“和魂洋才”当作自己的方针。明治维新并不是真正“全盘西化”,日本的文化传统,在新进入的西洋文化的巨流中,并不曾中断。从1894年到1945年,半个世纪中,特别是在十四年战争中,这种文化传统更膨胀为“八肱一宇”的侵略性文化想象,给亚洲邻国带来无数的灾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占领。从此开始了日本向美国学习的时代。准确点说,应当是日本向世界学习的时代。这种学习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日本经过经济的高度成长,完成了向世界性大国的转变。长期以来,日本的文化风潮和世界几乎是同步的。比如披头士等,在世界上最流行的流行文化几乎当时就流行全日本,而我们是直到八十年代打开国门才看到这些的。在这样巨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日本的文化传统当然受到极大的冲击。我们今天面对的日本,尽管是一个在欧风美雨中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但日本这个国家仍旧是一个有自己鲜明文化特征的国家,日本这个民族仍旧是有自己鲜明文化特征的民族。 有一个统计说,从1700年开始到今天一直传承下来的“家”有三千多个,而整个欧洲只有不到三百个。这个家不是指的家族,而指的是“家元”,我们熟悉茶道的流派中有“里千家”,就是这样一个家元。这些“家”所存续的,可能是一种歌唱措施,也可能是一种文化活动,或一种手艺。不论怎样,能够经历三百年风雨,这种存续都是生命力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 我们把问题再推进一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我们讲过,在七世纪到九世纪,日本曾经全面向中国唐朝学习。实际上这只是日本学习中国的开始,那之后直到近代,可以说日本一直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拿近代来说,一方面日本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物以学习西洋为目标,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从小被中国文化浸润过的。像西乡隆盛、乃木希典、夏目漱石等,都有非常好的汉文修养。支撑日本人没有匍匐西洋文化之前彻底投降的,有日本的固有知识,也有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智慧,它们曾经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在经济方面,日本经济界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涩泽荣一,他的作品《论语与算盘》现在有翻译。涩泽荣一认为,公司经营不仅要求利,而且一定要求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对立联系,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涩泽荣一是“极力采取依靠仁义道德来推进生产,务必确立义利合一的信念”,他在《论语》和算盘之间找到了结合的道路。 1945年以后,日本走上经济复兴之路。中国古代的智慧,更是日本人从事经营活动重要的指导。这里讲一下安冈正笃的活动。安冈正笃(1898-1983)是日本的阳明学者。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终战的诏书,日语论文题目,就有安冈的润色。战前战后他都注意教学,战后更以“东洋宰相学”“帝王学”“实践的人学”“活的人学”为内容著书立说,并指导学生。吉田茂、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福田赳夫、大平正芳等据说都受过他的作用。政界之外,他关于经济界作用也非常大。伊藤肇回忆安冈组织所谓“东洋的宰相学”“帝王学”“活的人学”都是说法不同,实质内容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 最后讲一下今天日本的《论语》热,讲一讲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的事情。有一位名叫岩越丰雄的老师,曾经担任过小学校长。他认为,日本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学前教学水平下降。在这方面,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学方式有很多可取的地方。脑科学证明,特别是读诵《论语》的活动,关于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伦理观念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他积极推动《论语》教学,成立了私塾“石塾”。私塾成功的经验推动他出版了《想和孩子们一起出声朗读的论语》,畅销达两万部,该书续集《(续)想和孩子们一起出声朗读的论语》也很快出版。推动从孩子教学起的另一位人物是安冈定子,她是安冈正笃的长女,是日本的于丹。她的《孩子们的论语塾》也畅销成了热门书,销售达十万部。2017年她开始办私塾讲《论语》,开始只有三十人参加,如今一个课堂就有一百人。被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孩子,经常有孩子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听讲,甚至有祖孙三代一起来听讲的事情。并且现在这个私塾已经在日本有了七个分校。《朝日新闻》发表文章说,在看不到明确前途的时代,《论语》是极好的人生指南。“以前身边有很多人会教学孩子如何走人生路,如今人互相来往少,谁都不再教孩子们。”也许正因如此,大家突然对《论语》热心起来。家长们表示,期望孩子们能从小内心就受到教学。更重要的是,这股《论语》热的风不是一时的。我们知道教学的制度化对教学作用极大。2017年起,日本将全面实施《新学习要领》,其中明确强调要“重视有关传统言语文化的指导”,日本将从小学生开始就学习文言文和经典的古典片段。日本从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经济上一直处于调整期。最近一个阶段,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作用也非常大,是雪上加霜式的作用。危机到来让他们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找解决的途径,一如《朝日新闻》所云:“在看不到明确前途的时代,《论语》是极好的人生指南。” 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展开过程,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回顾日本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再来思考我们中国的软实力所在,答案是很清楚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凝聚,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源。 (刘晓峰,学者,清华学院历史系教授,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 北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