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论文网 新美南吉(1913~1943),本名渡边正八。于1931年出生于爱知县半田町东山86番地。他成长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家庭。南吉4岁丧母,6岁时父亲再婚,之后弟弟即出生。因与继母不和,所以8岁时,南吉到外婆家作了养子。将姓氏由渡边改为新美。外婆早年丧夫丧子,饱经生活磨难,孤独麻木,因为从外婆那里丝毫得不到关心疼爱,所以最终不出半年,南吉就跑回父亲的家。中学时代,南吉便开始投稿,展现出他在儿童文学写作上的才华。《小狐狸“贡儿”》是南吉的优秀代表作,1932年发表于日本《赤鸟》1月号,当时年仅18岁。 南吉一生创作了大量乡土气息浓重,情节感人的童话著作。他的著作富于故事性并带有民间故事风格。以朴素无华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极具亲和力。故事生动神奇,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然而天妒英才,1943年南吉病殁,当时还不满30岁。他留下许多著作,收录在八卷本的《新美南吉全集》(1965)中。《小狐狸“贡儿”》是被受日本人喜爱的童话著作,1955年左右开始被日本定为国语教材,1975年以后,又在全国的小学4年级课本中被采用。《小狐狸“贡儿”》描写的是贡儿与孤儿兵十之间的故事。贡儿是一只无依无靠的小狐狸,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一天偶然在河边遇到正在打鱼的兵十,因下雨在洞里憋闷了几天的贡儿便生了恶作剧的念头,趁兵十不在,将兵十刚刚捕到的鳗鱼放跑。但有一天,贡儿去村里玩耍,偶然得知兵十母亲去世,不由心生愧意,觉得恶作剧放跑兵十为病重的母亲捕的鳗鱼实在是不该,自己应该为兵十作些什么以赎罪。于是便开始偷偷暗中帮助兵十。但遗憾的是兵十并不知情,最后却因误解用火绳枪将贡儿打死。 二 《小狐狸“贡儿”》是以南吉的家乡为舞台,乡土气息浓郁、意境优美。他的笔端流淌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从而使著作的真实感更强。在著作中南吉所展现给读者的是美丽平和的家园景象。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南吉的生长背景以及他对美好事物憧憬的心境。动辄就溜进农民地里将白薯刨得乱七八糟,将晒着的油菜秆放把火,或是把农民家后院挂着的辣椒薅下来的贡儿,在雨过天晴后,又跑出洞穴来。紧接着是他的恶作剧。趁兵十不在就“噌”地窜出来,将兵十捕的鱼从鱼篓中掏出,日语论文,“嘭嘭”地一条条扔向张网处的下游河里。南吉生动愉快的笔触,令调皮的小狐狸活灵活现,让人可气可笑。由此也就越发令人对贡儿的“死”惋惜。过了十多天后,在开满了石蒜花的墓地,贡儿看到的是穿着一身白丧服,怀里抱着灵位牌的兵十,贡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他开始不断地感到内疚。内疚是人自认为做了错事或是实际上做了错事之后所唤起的一种不安、自责的情感。内疚意识一旦产生,就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采取一些利他的方式才可以平衡这种心理状态。对自身行为的懊悔和追悔即自责意识,自然产生出自责行为赎罪。贡儿深感自己行为的错误,不断自责进而付诸于行动用以赎罪。赎罪行为体现了贡儿的善良和自尊。然而赎罪动机却一步步将贡儿推向死亡。兵十眼中的贡儿不过是只爱偷窃、遭人厌恶的小狐狸。贡儿每天偷偷将栗子和蘑菇送到兵十家,兵十也自然不会想到是贡儿的善良赎罪,而仅认作是神灵的恩赐。隔阂与悔恨往往互为因果。当最后一次贡儿又拿着栗子去兵十家被发现:“啊,家里跑进来一只狐狸。前一阵子偷我鳗鱼的那只贡儿又来捣乱了。”读者的美好期待随着兵十端起火绳枪扣动扳机那一刻被击得粉碎。 贡儿扑通一声倒下了。兵十跑了过去。一下子看到了堆放在门口的栗子。他吃惊地将目光落在贡儿身上:“啊,是你?是你总来送栗子给我”?贡儿闭着眼睛无力地点点头。兵十手中的火绳枪“咣当”一声掉在地上,那枪口还冒着缕缕青烟。 三 隔阂让贡儿付出了死的代价。南吉在著作中赋予贡儿人的思维,却从始至终没能让他说上只言片语。这种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奇异的超越现实的世界。这种超现实的幻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透过童话,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奇异世界中透射出的现实生活的光芒,渗透着现实社会的哲理和思想情感。缺乏沟通导致隔阂的出现,人类社会自古以来都在演绎这样的悲剧。《小狐狸“贡儿”》写于战时,优美而感伤的艺术情调深深渗透其中。南吉出生于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即爆发。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全面爆发。在日本百姓看来,战争带给他们的是食物配给制、资源短缺、通货膨胀、黑市泛滥和超长时间的劳作。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日本人民遭受着超过其他发动战争的民族的痛苦。他们犹如机器人一般重复着乏味的工作,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然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却不过都是为了让这场侵略战争持续下去。新美南吉并非像小林多喜二那样是位有强烈战争意识的作家,然而在那个战争给国人给邻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里,南吉多少也在他的童话世界里书写着无奈与悔恨吧。战争不是美好的事物,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悲伤与悔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因种种分歧、隔阂而付出血泪与死亡的代价,而死亡与悔恨在人类心灵的天平上却永远是两个不等值的砝码。 故事以贡儿的死而落下舞台帷幕。南吉用一管练达的笔将人类悲戚情感爆发的瞬间淋漓表现,极其自然地将童话的意蕴中心展现出来。因误杀而带来的悔恨、悲痛如同枪口冒出的缕缕青烟,散漫开去。贡儿有着与人类相类似的人格魅力。他暗中一次次帮助兵十,然而当得知自己的善意被兵十误认为是神灵的恩赐时,则甚是失落。想让兵十知道自己的善行、想得到感谢、赞赏。贡儿有着常人的渴求。但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加深兵十对自己的误解的贡儿只能在暗中帮助兵十。孤独但有着善良、悲天悯人情怀的贡儿在寻求爱的同时,也在奉献着爱。对孤独存在的人与人,人与动物,爱会成为一个桥梁,使之相互沟通、相互关爱。然而人与人的沟通尚是困难,又何况生存与不同世界的人与动物。贡儿追求向往美好的情感,日语论文,为“爱”付出了“死”的代价。南吉笔下塑造的童话艺术形象,血肉丰满、鲜活,著作所传达的现实象征寓意耐人寻味。南吉自幼孤独寂寞、体弱多病,家庭温暖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边幸福。贡儿即是南吉的化身。南吉周遭,死多于生,悲多于喜,不幸多于幸福。正是这种特殊身世和经历,使他较常人更渴求“爱”,倾心于施爱与求爱。于是寄情于写作,抒发自幼即成的求美求善情怀,以排解内心的孤寂感,表达那种乡愁、恋母情结。在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童话世界里,他自由驰骋,凭借他超凡、离奇的想象力,怀着悲伤、乡愁与对现实的期待,塑造着求爱的童话形象。然而爱来得过于艰难,贡儿最终以“死”换来了与兵十心灵的沟通。在南吉的童话世界里,“死”换取了“爱”,在幻想世界中,“爱”定格为一种永恒。 四 日本这个民族对“死亡”总是有独到的见解。这也许源于“禅”文化。生死自由,有生即有死。珍惜今天,尊重现实的人生,毫无后悔地充实地生活下去,最后静谧、安详的死,无悔无憾地死,这大抵是日本人的愿望,也是禅的教导所在。日本人认为,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自古以来,人类在死亡面前战战兢兢,对死的恐惧和不安,使人类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灵魂与来生。人们不愿接受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慢慢走向死亡之路的消极残酷的人生定论。如果让少年儿童去思索:死了以后身体会如何?人的思想和意识会飞向哪里?死是不是意味着结束之类的问题,那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初衷。成年人有责任和义务告诉未成年的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死”。南吉用温馨的笔触,描写死亡,把死作为起点,而非终点。贡儿临终的眼中,兵十读到的不是怨恨、悲戚,而是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贡儿在捐献生命之际,在兵十的悔恨中也得到了人格的升华和再生。 现代人没有经历战争的困苦生活磨砺,也没有战后混乱时期的体验,“死”是遥远、陌生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打打杀杀,“生”“死”沉浮于小小的游戏操作盘。在孩子的手中“生”“死”不过是一场游戏,和平安逸使现代人对“死”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对“死”的深刻理解,自然没有对“生”的深刻感悟。近年来日本集体自杀成风且呈低龄化趋势,这种社会现象也在警示人们,现代人对“生”的茫然和困惑愈演愈烈。不懂生活的积极意义、不懂珍爱生命的重要性、缺乏对社会、对家人的责任感,这就是现代的日本年轻人。 在南吉的世界里,少年儿童似乎难以读懂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但在为死去的贡儿悲伤哭泣后,我们读懂了贡儿所拥有的纯朴真挚的爱心与善良。新美南吉的《小狐狸“贡儿”》没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导向,能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徜徉于其童话世界中,我们能够感悟“死”与“生”,领悟生命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