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叙说、经验及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经过战后初步建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教育、加强青年继承人员教育、深化农业继续教育、转化农民生活方式培训等具有特色、长效而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参考与借鉴日本的做法和经验,将有助于启示与促进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内容的充实以及教育格局的科学合理。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农民职业教育 叙说 经验 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村突破人口减少、人力资本资源匮乏的困境,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激励下,培养出大量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为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日本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居世界前列,形成了 “具有国家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到位、农业教育体系和运作机制健全、办学机制和课程设置灵活、教师培训渠道畅通等多方面特色”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禀赋与中国相似,农业发展方式类同,其成功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将有助于启发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战后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战后,在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农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变化、耕地的大量减少、农村市场的扩大,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状况、用效率更高的机械操作代替手工或畜力劳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和国民生活需求。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日本除了实施土地改革、制定农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方法外,将充实农民职业教育、扶持农业经营骨干力量放到了重要位置,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初步建构阶段(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日本面临着人口减少、生产停滞、粮食供应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实践的直接承担者,日本社会对其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开始提高。日本政府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为目标,对农民职业教育采取了以下改进方法。
  1.增设农业综合高中,促成农民组织建设。根据1947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法》,旧制农业学校改为新制农业高中,或与普通高中等合并成立“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必须设置“与农业有关的学科”。同年,制定《农业合作社法》,农协成为农民自愿组成的相互合作、互助共进的群众性组织。与战前农业合作社、互助社等农业组织相比,农协的业务范围明显扩大,除具备传统的农业技术指导、改良、推广等生产领域的业务外,日语论文,还涉及销售、购买、信贷、协调经营、农产品加工、生产保险等经济业务。
  2.颁布《农业改良助成法》(1948年),为日本农业生产和推广事业提供法学依据。依据该法学,设置普及员和农业改良普及所(1994年后为农业改良普及中心),负责开展农业生产调查、农业技术探讨、生产经营指导等工作。
  3.成立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国外研修制度。1948年,设立财团法人农民教育协会,主要负责审查农业改良普及员的考试资格。之后该协会更名为鲤渊学园(茨城县),与日本农业实践大学(茨城县)、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学院校(长野县)一起构成了农民继续教育的三大培训基地。1949年8月,日本农林省、文部省共同制定基本方针,对农业继承人员的俱乐部建设活动提出了要求。50年代初,国外研修制度兴起,日本政府把务农青年作为实习生或进修生派往欧美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日语论文,并将这一制度固定化、常态化。
  这一时期的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给等方面发挥了一定影响,但仍存在教育结构单一、教育内容简单、教育理念落后等缺陷,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二)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日本经济以工业为中心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劳动力减少、兼业化加速等问题,日本社会对农业经营专业化、农业技术高新化的需求日渐迫切。为适应产业经济的高度发展,1965年起日本主要采取了合并、重组农业改良普及所,细化普及员分工,调整工作重心,以指导规模化生产的农业技术和经营为要旨,培养农业从业人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地方农业发展计划等改革方法。
  首先,60年代初,日本政府着手建立国内研修制度,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组织实施。将30岁以下的务农青年、务农志愿者派到国内具有“指导农业士”资格的先进农户或农业生产、流通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单位,通过3~6个月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学习,掌握熟练的技术和知识。并对接受研修生的农户和公司提供政府的专项经费补贴。其次,为了培养农业继承者和地区农业振兴的“中坚力量”,1968年农林水产省创建了农业学院校这一农民继续教育设施。各道府县也创建了各自的农业学院校,培养适应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人才。第三,建立信息采集中心。1975年,为进一步实现普及教育信息的有效利用,全国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创设了“普及信息中心”,及时向各地技术普及指导所提供必要的情报,并收集普及教育活动相关信息等。
  这一时期,日本农民职业教育设置了一些新的教育机构,办学形式显得多种多样,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三)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全面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日本经济开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农业高新技术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及生物技术、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栽培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使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技术革新、国际潮流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日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大力整备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按照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的不同层次,分别在中央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厚生省设立管辖农民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都道府县设立地方农政局,包含农业技术普及主管科、林务课、水产科、教育委员会社会教育课、农林水产普及主管科等行政机构、农业学院校、农业高等学校等专职教育机构;地方基层设立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林业指导所、水产指导所、市町村教委会社会教育课、农业协同组合、保健所等多个部门。从中央政府到县级政府直至基层町村单位,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立体型的农民教育体系。
  2.进一步调整农民职业教育内容。农业高中新设农业信息处理、课题探讨、生物工程基础、农用会计等课程内容,废除了原有的综合农业课程规制。农业学院校把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农业信息处理等尖端技术教育作为首要必修。为了应对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村落过疏化等问题,各地政府几乎都实行了农业学科推荐入学制度。
  3.建立农业劳动体验制度。组织初中三年级学生参观农业高中,强化农业实习,激发学生报考农业高中的兴趣。同时,在全国层面推行涉及农林渔业的“农场教育”策略,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人,每年要参加对同一农作物的劳动体验两天以上,接受农户生产指导的次数不低于两次。至2017年,日本1384个市区町村举行了此类活动,占全国总地区的79.3%。
  4.加强、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日本在所有市町村设立相应的网站,推广新型技术、介绍特色产品、传达市场需求,引领农民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市场信号,为农民提供就业创收机会和出路,也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现代新型农民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农民职业教育在内容和措施上都有了新的变化,组织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教育特色逐渐成为发展定势,这表明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进入高水平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二、战后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经验
  日本实行农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自立型农民,正如《对于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的提案》中所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农民的技术和能力……要想提高农民的技术和能力,就必须要依赖于办教育”。战后,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优先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教育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教育,在提高日本农民生产技能、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日本农协和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农业改良普及技术人员向农户提供农业经营诊断、经营类型选择、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家畜诊疗等生产经营指导,及时介绍、示范、推广农业科研成果。青年俱乐部、天神讲、青年团、壮年团、妇女部等民间互助团体也主动跟进,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经营教育。农业学院校、农业职业高中等专职教育机构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定试验和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总授课时的1/2,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用地面积和相关配套设施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继续深化国内外研修制度,为务农者和预备务农者,及时而准确地提供咨询、学习的实训平台。
  (二)重视农业意识培养,加强农业青年后继人员教育
  日本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农业后继人员。首先在全体国民中开展“农场教育”活动,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培养国民的农业兴趣、感恩意识和从业心理。其次,兴办农业职业高中,设置农业、园艺、畜产、养蚕、食品加工、农业土木、园林、农业机械等学科。创建农林水产省农业学院校和道府县立农业学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青年骨干农民。此外,通过农业改良普及组织促生全国性的农业青年俱乐部,开展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探讨学习活动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对优秀俱乐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培养农业后备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
  (三)深化农业继续教育,完善农民终身教育体制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务农人员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农业科技和相关经营知识的教育,是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文部省决定在农业高中设置农业特别专攻科,在政府的资助下设置特别专攻班,将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农民利用农闲时间,选择自己喜好的农业专业进行学习、深造。学习方式为集中在校学习和教师赴农户巡回指导相结合。同时,道府县立农业学院校中的“进修部门”、民间进修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普及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是对农业经营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日本有57个县立农业学院校,办学经费由国家负担三分之二,县里负担三分之一。当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这种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务农人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而且也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
  (四)提供农民生活指导,提高农民家庭福利
  生活指导旨在通过改善农民的实际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现代生活水平,是日本农民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涉及的范围极广,有消费、健康、文化、娱乐等。比如,日本农协的生活指导涵盖了农户健康、家庭理财、教育及高龄老人社会福利事业等众多方面。生活知识指导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但关于改变传统观念、培养现代意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愉悦农民身心、和谐邻里联系、提升农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启示及建议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体制经过战后六十余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长效而稳定的教育管理体制、有效健全的农业教育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通过对日本农民职业教育述说及评价,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一)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立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满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等要件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相比日本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部门设置不够合理、职责分工不够明晰,不能及时跟进、迎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场变化需求,农科学院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农民终身教育理念的淡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求等。因此,加快建设“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 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课题。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