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外交的新动向--“海洋史观”解析[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战后日本外交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本文将其概括为三个特征,即一个“旧主题”和两个“新趋势”。一个“旧主题”是“脱亚和入亚”,两个“新趋势”是推行“文化外交”和“海洋国家外交”。这些新特征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内政外交的各个角度来说明,本文选取的是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予以解释。其中,“文明的海洋史观”是比较有作用力的社会思潮之一,这种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思潮适应了冷战后日本社会“总体保守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解释日本外交的新动向。日本学者川胜平太于1997年出版了《文明的海洋史观》一书,系统的引言:了其“海洋文明论”的思想。与福泽谕吉的经典“脱亚论...

引言:

冷战后日本外交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本文将其概括为三个特征,即一个“旧主题”和两个“新趋势”。一个“旧主题”是“脱亚和入亚”,两个“新趋势”是推行“文化外交”和“海洋国家外交”。这些新特征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内政外交的各个角度来说明,本文选取的是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予以解释。其中,“文明的海洋史观”是比较有作用力的社会思潮之一,这种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思潮适应了冷战后日本社会“总体保守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解释日本外交的新动向。日本学者川胜平太于1997年出版了《文明的海洋史观》一书,系统的引言:了其“海洋文明论”的思想。与福泽谕吉的经典“脱亚论”相比,“海洋史观”被称为新版“脱亚论”,其亚洲论述为理解“脱亚和入亚”提供了参考,而“文化”和“海洋国家”更是“海洋史观”的核心概念。通过对“海洋史观”的解析,我们能够理解冷战后日本外交出现这三个新变化的深刻根源。当然,“海洋史观”涉及的问题并非仅仅如此,它还涉及到“近代认识”以及对“近代化”的评价,对“锁国体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它在本质上作为一种“日本文化论”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理论课题,同样也会进入本文的考察视野。因此,“海洋史观”的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序章部分阐述了冷战后日本外交的三个特征,然后介绍了对于“海洋史观”的一般情况以及本文的探讨目的,措施和行文思路。下面的四章内容分别从空间,时间,日本文化论,以及政策建议的角度来解析“海洋史观”。
   第一章主要是从亚洲认识这个空间角度来略论“海洋史观”。川胜平太认为在“长期的16世纪”中,亚洲发挥着重要影响。他将亚洲分解成“伊斯兰亚洲”,“中华亚洲”和“东南亚多岛海亚洲”,前两者是“陆地亚洲”,后者是“海洋亚洲”。并且认为西欧和日本在近世时期开始“脱亚”,而“脱亚”的完成就是“近代”的开始。在这部分,将结合历史上日本人亚洲认识的变迁,论证川胜在克服“西方中心论”,重新审视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过分夸大日本的地位和影响的“平行发展”假说予以批判。
   第二章主要是从“近代的超克”这个时间的角度来略论“海洋史观”。川胜在看待西方的“近世”和“近代”时,着眼于其“连续性”,而关于日本的“近世”和“近代”,则着眼于其“断裂性”。川胜认为近代的最大特征是“富国强兵”,在近代的弊端逐渐臻其限度的当今,“富国有德”的江户时代的“锁国体系”则为“近代的超克”提供了某种契机。该部分将结合历史上日本人“近代的超克”思想的演变,论证川胜的“富国有德”的“江户时代”并不是历史的现实,也不能为“近代的超克”提供思想资源。
   第三章是从“日本文化论”的角度来解析海洋史观。如果说前两部分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海洋史观”进行“内部解剖”的话,那么这部分就是对“海洋史观”的“外部观照”。即将海洋史观作为一个整体,放在日本文化论的脉络中,研讨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在战后思想史中的地位,揭示其所发挥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是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解析海洋史观。
   作为学者,川胜本人也积极参与政治,发挥作用力。他不仅对日本国内的国土规划,而且对日本的海洋战略都建言良多。他发展了梅棹忠夫所提出的“西太平洋同经度联合”的“海洋联邦论”思想。该部分从亚太区域合作的角度,对川胜的政策建议予以批判,认为其排斥“大陆国家”(主要是中国)的“海洋联邦”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会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的。综上所述,海洋史观在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评价,但是又陷入了日本中心主义,日语论文网站,它对日本历史和文明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所建议的海洋国家的外交战略也带有明显的排他性质,最终并不会促进日本的国际利益。由于海洋史观提出的时间比较新近,系统性的探讨还没有出现,在国内学界更是如此,本文算是一片抛砖引玉之作,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