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高职法语教学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法语基础差的状况。由于扩招,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人均交流减少,课堂互动受到限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法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调整了语言技能要求,明确了交际范围,突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因此高职法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法语教学;中西文化异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法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不懂得语言的应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 a delicious 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关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准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应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法语精读III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的课文标题“Down But Not 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 and 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略论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着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异同,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法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异同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异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法汉文化的主要异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准则,“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和“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 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关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样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法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 really a cold tonight, isn’t it? Yes, it 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us? ”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法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法语IIUnit 7 “Listening and 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 all know there will be “A Job Hunting” in our campus tomorrow.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job hunting? How do you greet the interviewers? And how do you respond to their 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应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法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What questions are likely to be asked in a job interview? What would you ask if you were the 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法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应用多种电教手段,法语论文网站,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应用法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法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法国企业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法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法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法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法语毕业论文,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法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蒋永远.大学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柏音.大学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运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异同与大学法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董松涛.文化休克与法语教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9-31.
  董良峰.外语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11-113.

1 2  下一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