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用言语行为理论来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健词:言语行为理论 文化异同 语用失误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交际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实施一定的施事行为,来达到一定的言后结果。然而由于文化的异同,一方通过施事行为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往往被另一方所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甚至交际的失败。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奥斯汀通过对日常用语的略论研讨人类语言活动的本质,法语论文,从而为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法语毕业论文,由于文化的异同,常常会出现说话双方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意图的现象,本文便试图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来略论这类语用现象,揭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发生原因。
  1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由法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L. Austin )提出,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人类交际中的话语不仅仅是用于描述、陈述事物的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实际上还是类似“许诺”、“命令”、“请求”等的言语行为。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力量,即言语行为力量,简称语力。根据不同的语力,奥斯汀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1)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它的语力在于命题本身,说话者能够说出有意义和所指的句子,其主要影响在于陈述。2)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完成某一意图和目的。3)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 ),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刘振聪,杨莉惹2006:25一26)。
  美国哲学家塞尔在奥斯汀探讨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言语行为的话语就是间接施为句(何自然.冉永平,2006:191)。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表达的言外之力(郑志进,2000:75)。
  2文化异同下的语用失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有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异同,在跨交际过程中对种种言语行为的理解和应用自是截然不同,因此难免会导致许多语用失误现象。针对以上略论,我们从实际出发,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具体考察一下由于文化背景异同所导致的典型的几大类语用失误,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2.1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最常引用招呼用语:“吃了吗?”、“来啦?”或“上哪儿去啊?”等施事行为来表达“寒暄、问候”的言外之意。然而,如果我们将此句式直接译为法语,用来跟操法语的本族人打招呼问好,他们会感到十分惊讶,甚至引起某种困惑或反感,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解,"Have you eaten yet?”的言外之意是“你想请他吃饭”、"So, you are here.”则是你准备跟他交代事情、而关于“Where areyou going?’’则是你要打听他的隐私了,交际很可能陷人尴尬境地。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