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的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俄罗斯文化探讨所主办,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大学欧美文学探讨中心、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探讨中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的“俄国文学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鲁迅《域外小说集》出版100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17年11月14-15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究会,俄语毕业论文,国内学者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探讨院”等科研机构,外国专家学者则分别来自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探讨所、乌克兰科学院谢甫琴科文学探讨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探讨所所长查晓燕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程郁缀部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树森副院长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王锡荣副馆长分别致辞。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尼・瓦・果戈理(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果戈理的散文和戏剧创作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文学传统,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初叶起,果戈理的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作为俄国文学翻译的先驱,鲁迅是我国最早翻译果戈理著作的重要译者之一。鲁迅先生在从事创作的同时,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著作,其数量占其全部著作的一半以上,它们成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重要资源。早在1922年鲁迅先生就翻译了果戈理的《鼻子》,并于1935年翻译了《死魂灵》,后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作用。正是中俄这两位伟大作家独特的文学因缘促成了本次国际学术研究会的举行。
  与以往国内俄语语言文学界的学术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最突出的特点是参会的代表具有多元化的学术背景,他们当中既有来自国内俄语文学探讨界、中国现代文学探讨界、比较文学探讨界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国外俄语语言文学探讨界、翻译理论探讨界以及汉学探讨界的专家学者。大会发言涉及果戈理文学创作特色及其作用、国内外对果戈理及其创作的探讨状况、外国文学(主要是俄苏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鲁迅探讨以及中外文学特色对比、翻译理论等等问题。参会代表的发言大大拓展了俄语语言文学探讨界的视野。
  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张建华教授主持。这些发言从不同的角度研讨了中外俄语语言文学界对果戈理及其创作特点的探讨状况,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启超探讨员从审美乌托邦和宗教乌托邦两个角度阐述了果戈理的文学世界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乌克兰科学院谢甫琴科文学探讨所的米赫德探讨员探索了19世纪上半期基督教思想对果戈理创作的作用,著名汉学家李福清院士就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文本的题目和选词进行了细致的略论并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大会发言者还纷纷就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问题、鲁迅的创作特色及其文学翻译情况进行了研讨,如日本学者、来自早稻田大学的千野拓政教授从比较文学探讨的视角将鲁迅、果戈理和周瘦鹃的三篇日记体著作进行对比,进而研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问题,上海鲁迅纪念馆王锡荣副馆长则详细介绍了鲁迅的翻译活动、翻译策略和翻译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和策略对当今翻译的启示,而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副教授则论述了周氏兄弟早期著译对汉语现代书写语言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本次国际研究会的另一大特点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将探讨“果戈理问题”和探讨“鲁迅问题”的专家学者分为两组,各小组为与会代表安排了自由发言和讨论的环节,这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换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此种小组讨论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俄语专业论文,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果戈理问题”讨论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赵桂莲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曾思艺教授共同主持。该组结合本次会议议题研讨了果戈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对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用问题,发言既涉及中俄作家、著作比较探讨,又谈到果戈理具体文学著作和创作艺术特色的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建华教授从社会象构和心理两个层面总结了鲁迅和果戈理创作的差异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则研讨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学界对果戈理形象的定位问题,并指出这种定位的局限以及在新条件下果戈理探讨对接问题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夏忠宪教授主要考察了果戈理著作中的“媚俗”问题,进而对《旧式地主》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在虚幻的低俗现象中显露出的崇高特性,并反思由此引发的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立业教授指出果戈理的著作《外套》是对普希金《驿站长》开创的“小人物”主题的继承、拓展和社会性的深化;山东师范大学的胡学星教授则着眼于果戈理文学创作中建构叙事的常用范式――“闯入者”形象的引进,略论了这种“闯入者”形象从“魔鬼、巫师”到“物件”到“人物”的转变问题。
  “鲁迅问题”讨论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彭甄副教授和日本学者千野拓政共同主持。该组主要讨论了对于鲁迅翻译著作及其相关译论、《域外小说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作用和意义等问题。如彭甄先生对鲁迅将题名译为“死魂灵”给予了深入、系统的考证和辨析,并提出了该译名产生的几种可能的假设;台湾学者陈相因女士提出果戈理与鲁迅在他们创作各自的《狂人日记》之前,就已经在继承本国文学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的文学共通性,因此不难理解他们著作中“疯狂”和“黑暗”因素的存在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丽华女士将《域外小说集》置于清末小说译介的大背景下,研讨了文类的翻译问题。
  开幕式当晚,会议主办方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为与会代表精心安排了一台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的小型文艺晚会,晚会节目全部由本科生自编白演,参演同学分别来自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日本语言文化系和德语语言文学系。晚会节目异彩纷呈,其中既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又有现代俄语流行歌曲《让我们为了……》、《冬之梦》,还有古典芭蕾《天鹅之死》的片段。晚会开场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同学们分别用中、俄、德、日四种语言朗诵了《死魂灵》中一段抒情独自(中译本特选用鲁迅的译本),而在晚会结尾,由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三、四年级同学们表演的俄语话剧《钦差大臣》片段则更是将整场晚会推向高潮,同学们幽默滑稽的表演激起观众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观看晚会的还有乌克兰驻华使馆科技文化参赞伊萨耶夫先生等,他们对学生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11月15日是本次国际学术研究会的闭幕日。闭幕式开始前的大会发言由瑞士著名汉学家冯铁(Raoul David Findeisen)先生主持。发言涉及多个领域,学者探讨的角度也是各具特色。北京大学彭克巽

教授从果戈理小说与诗歌、歌曲,果戈理小说与绘画、音乐,“含泪的笑”与戏剧性描写三个角度剖析了果戈理的小说艺术;冯铁教授就鲁迅参考不同的版本翻译《死魂灵》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考量,向国内学者展示了一些比较新的探讨材料;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鲁迅探讨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为各学者提供了新的探讨思路和探讨方向;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探讨所的古明斯基探讨员从道德与创作的角度对果戈理的语言进行剖析,指出果戈理在《死魂灵》的宏伟构想中应用了一种类似基督教文化、教父美学和教堂艺术的综合的美学,他独特的探讨视角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而黑龙江大学黄忠廉教授则对汉译中语气助词的缀补机制进行了阐释,他将使用语气助词的艺术手法进行详细分类,以实例研讨了《死魂灵》汉译中的“生命气息”问题。曾予平就果戈理著作中的美食问题阐发了自己的探讨心得,这也是我国以往的果戈理探讨未曾涉及的话题。
  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俄语专业主任、《俄罗斯文艺》主编夏忠宪教授主持,国家俄语重点探讨基地主任黄忠廉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黄教授首先代表与会人员向本次大会组委会表示感谢,其次他将本次会议的特点归纳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化、主题集中、视角多样和会议小型、研讨精深等五点。最后他指出此次研究会的“四点启示”:一是此次研究会走出了俄语界,邀请中国文学界和英语界的学者与会,这样就在学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作用;二是强强联合的合作意识。此次研究会是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二度合作,这一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二来可以寻找更广泛的议题;三是语言界和译界的结合。这种结合使二者的联系更紧密,走向学科交叉,有助于寻找新的结合点和更多的选题;四是本次研究会主办方工作全面仔细,一心为参会代表着想。此次研究会有汉、俄、英三种工作语言,参会代表基本都用汉语发言,用俄语发言的代表的文章也都配有汉译全文。
  最后,由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副主任陈松岩先生致闭幕辞。他代表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向本次会议的协办方、参会代表和会议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至此,本次研究会圆满结束。
  此次国际学术研究会关于推动国内的俄国文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探讨,以及中外文学的对比探讨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研究会拓宽了俄语语言和文学学界的视野,为加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起到了推动影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