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新视野[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阅读1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俄联手适逢其时
  在如何判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外部形势时,存在明显的异同。有人认为,我国周边环境较严峻,外部形势不容乐观,而有人则不认为美国在我周边搅局、滋事生非、挑唆一些邻国与我在能源和海疆问题上叫板是对我的遏制和围堵,认为美国分不出身在亚太挑起争端与我对峙,认为我国几十年来营造的周边环境不会出现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显然,这已超出了一般学术之争的范畴,上述分歧已关联到如何客观判断形势和要不要践行“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的问题。
  中国的周边环境与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紧密相关,一脉相承。尤其是美国主要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已把我周边环境搅得混浊起来,对我围堵已非常明显,遏制中国并向中国叫板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美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他要纠集别人也不会那么容易,但这已对我国的安全和核心利益构成威胁和危害,对此决不能低估和短视。居安思危思什么?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思失本之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争取民心是执政党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对“以人为本”不能有丝毫动摇;二是“思失衡之危”--经济要健康、科学、稳步、友好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决不是蛮干,而是要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步,要与人们的优质生存同步;三是“思失宁之危”--要营造友好、平和、合作双赢的周边环境和外部环境,使我们内外政策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的国内发展和安定就无从谈起;如果对外不作为,内部的事也不可能做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强大必然会引发周边和外部的不同反响,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取向和对政策的践行,而其背后永远是实力起决定性影响。外交就是实力加智慧,没有实力的积淀,外交就没有根基,而仅有实力,缺乏智慧的外交运作实力也有可能乏力。事关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要有总体对外战略设计,要有持续应对布局,使各届政府和领导人能有序地传承,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
  面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对我实施围堵、遏制和包抄,企图在我能源安全方面布下困局,频频组织极具针对性的军演,插手东海和南中国海的海疆争端,阻断我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等等,我国必须迅速、有力地作出反应,其中最最重要的、最为现实的就是联手俄罗斯,稳步推进同俄罗斯的“不结盟的联盟关系”以对付美日联盟,有效解套美国伙同他人对我实施的困局。
  阅读2
  中俄深化“不结盟的联盟关系”顺理成章
  俄罗斯既是世界大国,也是强国,又是重要的新兴力量之一,更是我国北部最大的邻国,相互延绵4000多公里的边界,是不可能搬走的邻居。鉴于俄罗斯强大的科技、军事实力和潜力,富集的各种资源,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地位,它在平衡大国关系,稳定世界和地区政局,解决重大国际争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俄被美国推聚在一起,形成在一定情况下相互不可或缺的战略联手伙伴,对中俄来说,这恰恰也是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普京执政十年后又重返总统宝座,“俄罗斯现代化”战略正在加快付诸实施,尽管此路漫漫,但俄罗斯的主政者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已下,同时也是民心所向。中俄两国同时为美国所逼迫,无论是在发展进程中或是在平衡国际政局等方面,双方互有需求已是客观事实,因此中俄相互借重、相互联手支持应是最佳选择。
  我们正处在国际关系格局大调整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走下坡路已不可逆转,但西方由强变弱并不那么简单。它们仍有相当的实力和能量,仍可以在必要时纠集在一起,抱团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或操控多边组织,或出兵攻打别人,推行强权政治和霸道行径。西方在一些国家泡制“颜色革命”以及最近在西亚北非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奥巴马访华时曾赠送给胡锦涛一副围棋。西方领导人送中国领导人围棋令人费解,然而这恰恰表明美国要同中国博弈一番,后来奥氏的对华政策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以中俄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力量崛起的势头不可阻挡,但要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形成抗衡西方甚至制约西方的实力,尚需相当时日。新兴力量由弱变强也并非那么容易。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大谈要“领导亚太”,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并欲仿照美欧的跨大西洋关系而“构建跨太平洋世纪”时(希拉里语),中俄双方就格外需要联手应对美国的冷战遗风,这样才能挫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才能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正期待中俄出力来实现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事实上中俄各自的亚太乃至全球战略利益也正受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和伤害。西方动辄以“救世主”的面貌联手出兵对付别人,中俄就没有必要恪守“不结盟”的承诺。外交永远是动态的。我们早已就有全天候的战略伙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结盟的“盟友”,因此我们已经有了这种外交上的“转换实践”。多年前俄罗斯领导人曾向我提出“建立不结盟的联盟关系” (союзничество)决非偶然。
  当今国际关系格局的理念已不再是冷战时代的“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而是“维系力量平衡”,“相互依存建立在力量平衡的基础上”,即和衷共济,增强同住一个地球村的理念。要用新的思维来看待中俄美关系,不能陷入冷战思维。只有保持均势,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稳定。面对一些发达国家冷战思维仍在作怪的现实,中俄联手防范并制约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普京提出建立“欧亚联盟”,既有重现苏联框架抗衡美欧扩张的一面,也有防范中国进入自己“后院”、警惕中国强势的另一面。对此我们并不感到突然和奇怪,尽管该计划前途未卜,实施起来也未必顺畅,对我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权衡之下,我们还是应顺其自然,谨慎待之,接受它的积极面,弱化它的消极面。我们必须着眼于大局和全局。为维护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切忌感情用事,不可冲动和短视。
  在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但若没有健康、稳定、牢固的中俄关系相呼应和相配套,中美关系的至关重要性也难以体现出来,何况中俄合作远远超过中美合作。当然,俄罗斯如果在拥有核武器、先进的军事装备、丰厚的资源、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之外,能同中国联手,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会得到改观,甚至迫使西方对俄刮目相看。因此,中俄相互借重、相互联手,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中俄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不必顾忌别人说三道四。当然,中俄关系业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和相当高的境界。双方建立了一整套联系机制:从国家元首到政府首脑,从热线联系到相关部委的定期会商,从城市和地区间的结对到边界口岸合作,双方多层次的会晤联系机制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转。这对加深相互沟通、扩大共识、增进互信、落实两国间达成的协议、协调各自在国际舞台上的言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国际关系史上也属罕见。中俄关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不结盟的联盟关系”,或“没有结盟胜似盟友”某种的特质。普京重返总统宝座能否给中俄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能否使这种相互借重、相互联手应对外来强力的紧密关系推向新的境界、更上一层楼呢?这还需要双方务实的努力。对中国来说,亟需一个牢固可靠的战略后方,亟需一个友好和睦相处的邻邦,也需要一个在经济、技术、金融、能源等方面可以展开合作和互补的伙伴,更需要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战友,它就是俄罗斯。同样,俄罗斯也需要中国。   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哲学理念、宗教和社会习俗,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加上在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在双边关系进程中,除了主流,必然会有潜流,甚至暗流,在和谐、协同之余,也必然会有杂音和矛盾。尤其是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受东西方交汇的多种文化的包围和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与别人在经济活动、贸易交往、科技合作、政治互信、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无论是中苏和中俄60多年的交往史,还是苏联时期或现在俄罗斯同中东欧及中亚各国的相互关系史都可印证这一点。要想让俄罗斯谦让待人、温文尔雅、利益共享甚至吃亏是比较困难的。面对当前两国关系中我有求于俄大于俄有求于我的情况,我们应大度、包容地对待我们的北方邻居,感以诚意,必要时照顾他的舒适度。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少取多予的宽厚胸怀,也有先予后取的待人度量。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中总是把“中”与“和”摆在相当凸显的位置。“中”就是公正,以诚相待,不搞极端和冒险;“和”就是以大局为重,和为贵,和谐共生。
  毋容置疑,中俄关系也亟需扩大并深化人文交流来增进友谊。人文交流是公认的激扬友谊、增进互信、沟通关系的基石。若没有广泛的、顺畅的人文交流,高层互访会晤的成果也难以落实,更难以为继。在俄罗斯的精英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是负面的,更有一部分人是摇摆不定的。在中国也存在同样的局面: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知识阶层对俄罗斯有负面的看法,认为很难相处,加上历史上沙皇残酷镇压中国居民、掠夺中国领土、列宁和斯大林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又并未废止对华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人对俄罗斯民族性格负面的东西关注较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还是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点,使双方走到一起,这就是相互的战略利益,对相互文化传承的尊重,在复杂环境中求同存异、同舟共济。中俄间的人文交流较之过去虽有扩大,但深度远远不够,较之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无论是层次、类别、规模、投入等都存在不少差距,远远落后于两国关系的实际需要。归根结蒂,还是重视和落实不够。
  阅读3
  俄罗斯也在重返亚洲
  --应以平常心待之
  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关系布局的重新洗牌、地缘政治结构的新变化,都会对国际政治形势带来直接的作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无疑给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带来沉重的冲击和剧烈的动荡。美国在亚太地区“项庄舞剑”,意在中国,就是要对华施压,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从压中国对人民币升值到插手南海纷争,从对台军售到联手印度制衡中国,从撇开中国构建亚太新自贸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到离间、破坏中缅全面合作,等等,俄语论文题目,同时也有针对俄罗斯东山再起的战略意图。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从不允许别人强大,不允许他人同美国竞争,不允许别人向美国的利益和美国有作用的地区发起挑战。
  俄罗斯也没有闲着,近来在亚洲频频显露身影便是最好的说明。无论是空前规模的由西向东兵力装备大调动的远东军事演习,还是军事预算倍增,全力购买“西北风级”两栖登陆舰部署远东;无论是领导人频频视察远东与日本有争议的岛屿,还是积极加入亚太多边组织,介入亚洲地区事务,都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尤其是普京在重返总统宝座前宣布将在2017年成立“欧亚经济联盟”,更不是空穴来风,而应看作是俄罗斯重返亚洲的重大举措和演练,前不久APEC会议在其远东重镇召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他们“重振俄罗斯雄风”的心态相当复杂,简单地恢复苏联不仅不可能,俄罗斯也不愿落入陷阱,但俄罗斯不甘心沦为“二等世界公民”。俄罗斯必须有所作为,于是在苏联解体不久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长由普京的好友、哈萨克斯坦人曼苏罗夫担任。尽管其影响不明显,但却有先导车的意义。后来又积极推进实现俄白哈海关联盟,近日俄白哈三国元首又在这基础上签署了《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这实际上就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是统一的自贸区。从2017年1月1日起上述三国间的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这是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的联合,既有前苏联的身影,但又决不是前苏联的翻版。未来的“欧亚经济联盟”实际上是一个类似欧盟的欧亚国家的联盟。一位俄方专家称:“不能低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一个清晰的、强大的、行事具有可预见性的世界玩家,为欧洲、中国、美国、我们在东南亚的伙伴国所需要。欧亚联盟理当成为这样的伙伴。”由此可见,拟议中的“欧亚联盟是俄当局一直在策划和实施的一项既面对欧洲,也面向亚洲的战略计划”。
  俄罗斯重返亚洲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举动,就是不遗余力促使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原油(简称ESPO原油)进入亚太市场,并使它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基准油。作为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始终未能拥有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这同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手操纵有直接关系。俄曾扬言一定要打破美国的垄断和霸道,不仅要争取到定价权,同时还要联合他国用卢布来计价以对抗石油美元。现在俄政府提供许多优惠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并积极吸收外国投资,加快推进ESPO原油输往亚太地区。此举不仅在经济上给俄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还使俄在政治和外交上拔得头筹,以利于俄能源外交和亚太政策。ESPO原油是一种含硫较低的优质油,不仅有利于增强管道输油能力,同时对用户提炼也带来方便:只有亚洲用户习惯炼制它,很受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中国的欢迎。加上这种原油从俄远东的港口装船发货一般只需三天即可到达亚太用户,远比这些国家从中东、海湾地区进口原油便捷、安全、省钱,有很强的竞争力。俄罗斯政府力促ESPO原油加快成为国际基准油,以期早日获得国际定价权。这一举措无疑将促使俄罗斯加快重返亚洲--既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又能在实体经济上牢牢占据地盘,值得关注。
  俄罗斯一向重视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因此不遗余力在南亚同印度合作研发新型战机、巡航导弹等新式武器和装备,联合印度等国频频实施海上军演;在南海俄与越南联手合资勘探开采海上油气,向越方提供潜艇及导弹驱逐舰等进攻性海军装备;俄对在上合组织内发展合作并不热心,竭力阻挠该组织内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俄对中国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总是耿耿于怀,甚至出面干预阻挠;对美国的TMD和NMD,俄多次背着中国同美国拉拉扯扯,尤其想在交换弹道导弹数据方面同美国搞交易,如此等等。这些都表明俄对华关系的两重性,既要合作,又要防范;既要借重,又要制约。俄罗斯这些作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外交活动的变数和动态特性,更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东方人往往习惯于“非敌即友”,“是友即为一家”,“一家就应不分你我”,“是友就永远是友”,“是敌就永远是敌”。然而,外交是智慧的博弈,更是实力的较量。博弈本身也是游戏的一种,其过程既有斗智斗勇,也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静有动,有进有退,有联手也有斗争。在现实的大环境中,中俄双方互有需求、相互借重形成了构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双方的需求和借重点各有侧重,并不完全对称。对此我们既要表明我们的立场和观点,更要以大局为重,着眼于战略利益。古人云:“善邻方能固国”,又说:“亲、仁、善,国之宝也”,这告诉我们应如何善待邻邦,如何辩证、明智地与他人相处。但“朋友要交,心中有数”,这个底数既有包容与宽宏,也要有认知与戒心。   阅读4
  寄希望于协议的实施
  多年来,中俄两国都为双边贸易增长缓慢,规模及结构同两国实力和关系水平不相匹配而伤脑筋。已有的规划,不少仍停留在纸面上,进展甚微。有人把此归结为“中俄关系政热经冷”,事实并非如此。俄方抱怨中方只进口其资源产品,不进口其机电产品,于是“不能沦为中国的资源附庸国”的论调在俄甚嚣尘上。其实,俄罗斯确实拥有相当水平的技术及产品,这在西方也是公认的,但俄不想出口到中国。中国有的部门以俄技术和产品“傻大黑粗”为由,加以贬低和否定。这种论点在当时主要是面向西方开放的年代在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在正常情况下,国际贸易本来就是互通有无的交易,通过交易实现互补互利。俄驻华商务代表处一位高官曾坦诚地说:“不能怪罪中国不进口俄罗斯的机电产品,因为我们出口的这些产品已落后。没有技术进步含量的产品卖不出去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
  从60多年的中苏、中俄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双边经贸关系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是受制于双边政治关系,受制于国际大环境和大气候,受制于地缘政治及国内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中俄间的共识增多。在大国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中俄间的相互借重,互有需求出现了新的格局。现在俄罗斯已加入世贸组织,但俄罗斯靠欧美推动经济现代化的期望已成泡影。欧洲因主权债务危机自身难以解脱困境,加上原有的相互戒心和排斥,俄欧间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在世界贸易、国际金融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俄罗斯因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扬,俄语毕业论文,国内政局尚稳定。中俄两国同为新兴力量集团中的中坚力量,相互权衡利弊,结论便是利用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合作,把中俄关系演绎为“不结盟的联盟关系”是顺理成章的。
  2017年温家宝总理和普京的互访所取得的成果,可看作是两国关系升华的重要标志,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普京访华时两国签署的《中俄政府间对于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这既表明俄罗斯重振雄风的战略计划不再单纯依靠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而是比较务实地转向同中、韩等新兴国家的合作。中俄双方确认“将成为经济现代化合作伙伴”。这是中俄高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达成的共识和作出的回应,其深远意义和作用大大超出一般的双边经贸科技协议,它更应看作是中俄两国“没有结盟却具有联盟关系”的重要标志。俄方意识到,中国正在一些先进领域构筑自己的竞争力,在高速铁路、造船、电力设备、油气勘探和开采设备、电信技术、新能源等方面已超过俄罗斯。中方也认识到,在西方仍然对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无论是俄罗斯军工技术,还是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都是中国所必需的,而且俄在这些领域的多项技术领先于世界。如果能在俄研发的基础上同中国在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把俄罗斯的中试技术转化为产品,再走向世界,这将是中俄合作的新路径。此外,这次普京访华双方还签署了《投资基金备忘录》。按照协议,中方将直接注入10亿美元于该基金(总额为40亿美元),交由俄方管理,即中方把出资权与使用权分开。专家称:“这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难得一见的非常规做法,在国际金融合作史上也是罕见的。”此举表明中俄两国的信任度已大大提升,表明相互关系已非同一般。此次普京访华取得的成果也是他为未来10年中俄关系发展定下基调,并勾画出充满期待的前景。2017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800亿美元。中俄高层规划到2017年两国贸易额将达1000亿美元,2020年达2000亿美元。如果两国《对于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中能源贸易、航天合作、炼油、大型宽体运输机合作生产等项目顺利实施,加上天然气价格机制妥善解决,天然气贸易量也会激增,实现这些预期指标应该不成问题。
  对中国来说,拓展俄市场既要有耐心,更要有谋略,当务之急是要稳稳掌控俄的远东和西伯利亚两大地区市场。如果我能用不长的时间,比如10年,掌控这两个地区的市场日用消费品供应量的60%—70%,就等于我们向俄欧洲地区市场迈出了坚实一步。关键是我们要改变以往对俄罗斯居民消费和俄罗斯市场的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看法和做法。首先是要诚信经营,确保商品价廉物美和优质优价。品质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到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法则。其次是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经营习气,以及“小打小闹、各自为政”的小商贩经营作风已不合时宜。必须建立以品牌为依托,以主营产品为基础的集团式(股份制)联营等组织机制来开拓和保有市场,这样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可以汇集各种环节的人才,发挥经营各方面的优势,节约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无论在中俄边境的地方贸易,还是开拓俄罗斯腹地市场,都应改变原有的套路。总之,俄罗斯居民消费和俄罗斯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社会经济的转型更有变化,而我们拓展、经营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岗位轮换能否使中俄相互借重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不结盟的联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关键之一就是看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能否实施,两国贸易额预期目标能否实现。这个预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两国军工贸易和军技合作的延续和扩大,能源贸易及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高新技术合作的深化和落实,日用消费品贸易不能受阻,俄方的“禁商令”必须调整,相互投资(包括工业园区建设)必须扩大。总之,两国关系史上的亮点应发扬光大,阴影和教训不能重演。我们对普京在俄远东的一次公开讲话记忆犹新,他说,俄罗斯不必自己生产轻工日用消费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用原材料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同中国交换(大意)。这是具有现代经济学、市场学知识的思维。我们更希望普京在今后执政的岁月里,能果断地推进中俄间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建立自由贸易区建设,造福各国人民。
  在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风险加大,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势头难以抑制,国际上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中俄两国携手共进、相互扶持、共谋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前不久两国签署的两国《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便是中俄高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达成的共识和作出的回应,其深远意义和作用远远超出一般的双边经贸科技协议,它更应看作是中俄两国没有结盟却具有联盟关系、胜似盟友的重要标志。   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内外政策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而中俄关系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特质愈加明显和突出。我们需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地来审视和营造中俄关系。
  结 语
  中俄建交已经20年,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仍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中俄关系又是中苏关系的延续。回顾过去的60多年,风风雨雨,有喜有忧:从坚定的“一边倒”盟友、照搬照抄的楷模到相互政治对抗;从边境武装冲突到漫长艰辛的政治磋商,进而两国两党恢复关系;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友好划界,形成和平、友好、安全的边界线;从相互借重到“不是结盟的盟友”……这一切就是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外交事务的动态本质。
  回首往事,人们总是要从中总结些什么或汲取一些对今后生存、发展、相处有益的养分。这绝不是单方诉求,而是中俄双方在认清了外部世界、又剖析了自己并在现实环境逼迫下感悟到这种互有需求的紧迫性。当今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社会模式可借鉴,各国都在根据国情探究自身社会的发展路径。因此独立、自主、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合作成了国际关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各国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出发,不时调整与别人的关系:有的紧密,有的一般,有的疏远;或者有时紧密相联,有时平淡相处,有时则相对冷漠。当今世界,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可变因素增多,有经济的、政治的、金融的、能源的,还有军事的等等。因此各国都在适时调整对外战略。对中俄来说,顺应潮流,联手直面应对美国的挑战--遏制和挤压--是必由之路,这也正是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正常行动,无可厚非。总结过去,我们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双方关注:
  一、悉心呵护业已形成的、来之不易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准则基础上继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使两国的союзничество(联手,不结盟的联盟)能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福祉的增强作出贡献;
  二、积极、切实扩大各层次、多领域的交往,增进了解,提升互信,加强合作,使两国的睦邻友好世代相传;要正确对待历史,不要把前人的错事拉在今人身上而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三、要着眼未来,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动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借重时要关切对方的利益,不做伤及对方民族感情的事,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要文明执法,要秉公透明;
  四、在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积极拓展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协调双方发展纲要,优势互补,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扩大贸易规模,在互惠前提下提升经贸合作质量;积极谋划未来战略合作纲要。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