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翻译中语用意义的传达[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探讨翻译语用学是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之一,不少翻译家都针对此问题进行过研讨和论述。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语用意义传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质量。语用潜能是翻译语用的核心问题之一,语用顺应的措施能够帮助译者有效地完成语用任务,因此,探讨翻译中语用意义传达,对推动翻译批评探讨和开展译者专项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翻译界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语;翻译语用学;语用意义;语用潜能;语用顺应
  1.引言
  在俄语翻译学中,语用问题是继词汇-语法问题和语义问题后的又一重点问题。科米萨罗夫、巴尔胡达罗夫和什维策尔等俄罗斯翻译名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精彩论述。科米萨罗夫提出了“语用潜能”的概念,并认为语用因素包括原文本单位意义中的语用成分和翻译行为本身的语用意义;巴尔胡达罗夫从语义对应的角度略论语用意义的传达;什维策尔论述了语用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并指出其翻译的基本措施。本文以科米萨罗夫等翻译家的理论思想为基础,对中俄翻译中语用意义的传达进行论述。
  2.翻译语用学
  2.1语用潜能和翻译语用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语用潜能。
  语言符号不仅具有语义层面(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和结构层面(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而且还包含语用层面(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语言符号可以使人形成某种印象,并对其产生某种作用、引起某种反应。语句和文本同语言符号一样,也能对读者或听者产生一定的语用作用。这种作用取决于语句或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和接受者。言语能够制造某种交际效果,引发接受者对其内容产生语用关系,即对信息接受者产生语用作用的能力,这就是语用潜能。
  所有言语的构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效果,因此,语用潜能是言语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要说明的是,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考虑如何对译文接受者施加作用。一般有两种方式:1)再现原文的语用潜能,2)适当改变原文的语用潜能。也就是说,再现原作的语用潜能,努力保障译文接受者产生应有的反应――这两点对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作用,就是翻译语用学。
  2.2 翻译语用学的语用对应关系
  原文和译文的语用层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保留原文的语用意义并不一定意味着翻译的语用等同。德国翻译学家诺勃特提出将翻译中的语用对应关系分为四类,即从语用可译性的最高层级逐步递减,直到事实上完全不可能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用意义这一最低层级。
  1)能够完整传达原文语用意义的情况:例如,科技文献。此类译文为接受者传达的语用意义与原文传达出来的一致;
  2)能够成功保留原文语用潜能的情况:例如,专门给外国人阅读的信息类材料;
  3)语用等值的实现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可以实现的情况:例如,文学著作的翻译。它的读者定位是源语言接受者,但文学和科学一样是没有国界的,著作存在被各国读者理解的共性;
  4)语用等值完全不可能被传达的情况:例如,法学文件、社会政治类和经济类期刊、各种通告等。这类文本是专门针对源语言人群,本身也不带有任何翻译意向。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翻译质量问题,而仅仅略论了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反应是否一致的问题。完全的等值并不是所有翻译的目的,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等值的目标是达不到的,因为译文接受者有自身的特点,而原文接受者的反应也无法确定。
  3.语用顺应的类型
  再现原文的语用潜能是译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多数情况下,等值地译出原文内容就能传达出与原文相应的语用潜能。然而译文接受者属于另外一个语言群体,他们与原文接受者相比,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那么,他们很可能会缺乏某些理解原文所需的背景知识,因此,等值翻译有时也无法等值地传达语用意义。此时,译者不得不对自己的文章做出变动,进行适当的语用顺应。在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语用顺应有以下四种:
  3.1保证等值理解
  译者想要保证一般读者能完全理解原文,那么他必须考虑到关于原文读者而言清晰明了的内容,对译文读者来说或许是不知所云的情况,这是可能是由于译文的一般读者缺乏必要背景知识而导致的。这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译文中补充必要信息,以弥补知识缺口。
  在翻译原文中各种地理和文化现象的名称时,这种语用顺应的使用尤为常见。例如:俄语中的Москва,Томск,Чечня在翻译成中文时,要做相应的补充,即莫斯科市,托木斯克州,车臣共和国,这种翻译关于中文读者才是明白的。与此相同的,Байкал译为贝加尔湖,Кавказ译成高加索山脉。要补充说明一下,随着两国接触的日益频繁,两国人民的交流不断增多,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莫斯科是市,贝加尔是湖,这时,省略掉“市”和“湖”的翻译也是接受的,甚至很多时候,加上了反倒让中国读者觉得是画蛇添足。可以说,每种语言群体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这种语用顺应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在翻译机构、企业、出版物等名称时,也常需加注解。例如:Как сообщает?Завтра?,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вновь произошли перестановки,译为“《明日》杂志报道了政府的新一轮改组。”
  相反地,为了使译文接受者关于信息有相同的理解,应当省略接受者不熟悉的细节。尽管这样做会导致某些不重要信息的流失,但是为了使俄语译文中没有不易理解的因素,此类信息可以忽略不计。
  3.2传达一致情感
  此类语用顺应意在让译文接受者感受到原文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种顺应的产生,是由于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事物或情景能让该语言群体的成员产生特殊的联想,类似的联想如果在翻译中没有被传达或遭歪曲,那么即使是等值翻译,也无法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
  首先,来看一看在译文和原文中同一事物信息无法传达一致感情效果的情况。例如,俄语论文题目,白桦树可以让俄罗斯人民产生美妙的想象,她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和故乡。俄国著名的诗人西蒙诺夫在《祖国》中描绘出了白桦树的独一无二:   Да,можно голодать и холодать,是的,可以挨冻受冻
  Идти на смерть...可以走向死亡
  Но эти три березы,但是,哪怕只有一口气
  При жизни никому нельзя отдать.也不会把白桦树拱手相让
  如果不知道白桦树在俄罗斯的地位和象征,那么这首诗想要传达的思想只会在译文中戛然而止,这时,译者应补充相关知识才能继续将原诗的语用潜能传播开来。
  另外,对有文化蕴涵词语的感受还取决于其使用的频率和习惯程度。例如,在中国,无论是有修养的学者,亦或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流浪者,在他们表达情绪不满的时候都会常用“他妈的”。在把这句话翻译成俄语时,译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用俄罗斯人常用的表达Ах,черт!(哎,见鬼!)或者 О,господи!(噢,天啊!)
  俄文作者往往偏好使用崇高色彩的词汇,实为滥用,这就导致翻译时需要对译文进行语用顺应。例如,在一些出版物中,俄罗斯作者很自然地就会使用一些让人听起来觉得特别响亮的文字表达,好比величественные свершения(恢弘的事业)和героический труд(英雄式的劳动)。这种华丽的辞藻如果直译成其他语种,很容易给译文读者留下不真诚、吹嘘的印象,觉得俄罗斯人过于骄傲自大。所以,在翻译俄语报刊文章时,译者更倾向减弱原文的修辞色彩。相反地,若原文中充斥着含贬低意味的词汇,逐词直译也不可取。
  科米萨罗夫认为,使用某类语体中所没有的语言手段,同样会造成不同的交际效果。比如说在英语科技文献中,口语词汇和形象性短语的应用十分常见,它们并不会引起英国读者的注意,可是在译成俄语时,如果这个特点仍然保留,会就让读者产生一种不严肃、“不科学”的印象。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用顺应不是必须的。翻译科技类文献时,在保证内容传达一致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地保留原文的修辞。这样有利于译文读者了解真实的原文,了解真实的源语言国家人民,真正地相互展现,加上适当地相互理解才更有利于两国各领域之间的发展及合作,这样也给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优的大环境和更广阔的平台。
  3.3达到预期效果
  与前两种情况不同,第三种顺应是面向某具体读者群或具体情况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定的预期效果。这种语用顺应通常会与原文有一定程度的偏离,这里我们可以分出以下三种典型情况:
  3.3.1不译表意,译隐意
  如下述情景:几个外国人和译员在电梯里等着走过来的人上电梯,这个人走近后说:“我住在一楼。”译者认为这句话重要的不是说其因,而是述其果,所以,译者说道:“这位先生说他不乘电梯。”
  3.3.2使用其它语言手段
  有一经典事例:时值刚果国内战争,联合国特派人员调解,希望消除双方敌对情绪。译员在调解员原发言上改变了很多表达,甚至增减了原内容,并且还边唱边跳地翻译。毫无疑问,这次翻译活动是成功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敌对者的矛盾。当然,这种语用顺应不是译者的优选方案,因为这样的译文和原文相去甚远。
  3.3.3 名称翻译
  常见于文学著作、电影等的名称翻译之中,为了让其名称更符合译语接受者的语言习惯,需要进行适当的语用顺应。
  这些名称好比商品的商标,或是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主旨的精选浓缩,对著作或节目本身的宣传、推广和营销有着深远的作用。好的译名具有瞬间、快速、强烈的宣传效果,能够迅速吸睛。此时需要真正理解浓缩的文化,并装饰以本国特点,将精华浓缩到短短的几个字之中。
  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Ты �C 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что у меня есть,这部电影是2017年台湾地区上映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柯景腾与沈佳宜的爱情故事。俄语译名根据其语言习惯进行了改动,让影片观众看到片名后就想知道到底这位亲爱的(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是如何的摸样、怎样的个性。毫无疑问,这部影片的俄文片名为了符合译语接受者的语言习惯进行了语用调整,可谓佳译。
  Жди меня?根据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写的诗作改编的电影,很多译者译为《等着我吧》,但是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先生把它译为《望穿秋水》,使盼望等待之情溢于言表,诗作艺术性跃然纸上。
  3.4实现“超翻译的额外任务”
  任何译文都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文本。通常是为了保障翻译对等。然而,有时译者会利用译文实现别的目的,完成一些与准确再现原文无关的任务。为了实现这种“额外任务”,译者可能会违背自己活动的基本原则,对原作进行改动甚至歪曲。显然,这种行为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翻译。
  这类语用顺应在翻译实践中常见的运用情况有以下四种:
  3.4.1语文翻译
  为了再现原文中的形式特点,译者甚至会不顾译语的规则和习惯。这种翻译方式在“正常”的译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在这里是为了达到各种各样的语用目的。我们可以在外语学习者的教科书中找到这类翻译。用译语印刷出来的文本,要尽可能一字不差、逐字逐句的将原文再现出来。然后,读者会根据译文来探讨原文的语言结构。目前,“语文翻译”更多用来为不懂原语的文学翻译家草拟逐行注释的译文。俄罗斯的很多诗人和作家正是靠这种方式将外国著作译成俄语,创造出艺术水平高超的译文。
  3.4.2简化翻译
  具体的接受者要求译者有选择地或者概况地传达他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便构建出某种不符合等值要求但却符合“超级任务”的工作性译文。必要时,俄语论文,这一译文可在以后用作最终成稿所需的毛坯。
  3.4.3“现代化”处理
  这是一种特殊的语用调整,经此调整,译文对原文的偏离会十分明显。严格来说,这已不能称为翻译。现代化处理有不同的方式:1)把故事搬到更晚的时期或其他国家,或者改变著作中人物的名字等;2)使用现代的词汇和表达法。这些现代化处理有时会使叙述妙趣横生。例如,书中的历史任务竟然“работают сверхурочно”(加班工作),“осуществляют режим экономии”(厉行节约)等等。   3.4.4“超翻译”任务
  译者出于与译文毫不相干的政治、经济、个人等动机,为自己设定某种“超翻译”任务。译者可以努力使译文的接受者确信某一事实,可以把自己的态度强加给原文的作者或所描述的事件;可以避免冲突,也可以激化冲突。这种另有所图会彻底扭曲原文。通常,译者是不会以自己的个人意图或是偏好去作用翻译过程的。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还是会有译者有意识地违背了等值翻译的要求。
  19世纪时,法国著名作家梅里美成功地翻译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但是剧本中有一处却与原文意思完全不同。剧本中,市长命令在一个垃圾堆旁围栅栏,他说,房子拆得越多,就表示政府的工作做得越好。而梅里美却将чем больше сноят(拆得越多)改为чем больше строят(建得越多)。许多人认为,梅里美是担心保留原文的说法可能会被解释为对法国王后的作为进行含沙射影的攻击,从而使自己遭致不幸。当时法国王后为了修建巴黎大林阴道,下旨拆除了许多房屋,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梅氏便决意改动原文。
  4.总结
  科米萨罗夫等翻译家们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全面应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概念,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进行系统的略论。毕竟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而科米萨罗夫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提到翻译的语用问题了,后来的探讨虽大有发展,却也没有摆脱原有的框架。
  不过略论科氏的翻译语用学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对发展翻译的语用层面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许多复杂的翻译问题都与此相关联,为解决这种种问题,我们应当具备语用意义传达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В.Н.Комиссаров,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ЭТС?Москва,2004.
  [2]Л.С.Бархударов,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ЛКИ?,Москва,2017.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朴哲浩,科米萨罗夫翻译思想及其对我国译学探讨的启示[J].燕山大学学报,2017(4):75-80.
  [5]汪嘉斐,哈斯也提.当代翻译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
  [6]杨仕章,苏、俄翻译理论中等值思想的演变[J].中国俄语教学,2001(1):46-52.
  [7]杨仕章,科米萨罗夫的翻译语用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04(4):18-22.
  [8]张娜娜、王磊,论俄罗斯三位翻译家的翻译语用学思想[J],2017(3):26-3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