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发展与走向备受瞩目。文章将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学派中温特的身份认同理论来阐释冷战后中俄关系发展,并试图为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建构主义;冷战后中俄关系;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7)07-006-02
  一、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一词最早在1989年由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努夫提出的,后经亚历山大・温特、卡赞斯坦、费丽莫等美国学者完善而不断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之一。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还是比较庞杂的。为了便于略论,文章选用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温特“温和建构主义”中有关“身份认同”的部分,其中也涉及到其他学者的观点。
  (一)身份的概念及其形成
  建构主义正是通过对身份问题的探讨试图打开一扇略论国家行为的新窗口,建立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路径。温特把身份界定为“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他强调身份既具有主体或单元层次的特征,又具有主体间或体系特征。身份也有很多种类,温特把身份分为四种:个体或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身份。温特为我们提供了身份行成的两种逻辑,即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文章应用的身份认同理论比较倾向于文化选择,即行为体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建立起共有的文化认同,俄语毕业论文,建构身份和利益。由此看来,“身份”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并会对行为体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作用。
  (二)结构的变化与集体身份的构建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行为体和结构是相互建构的,行为体通过互动建构了结构,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生产和再生产了主体间性的意义,从而主体间性的意义又建构了行为体。那么在这一相互建构的过程之中,集体身份是如何构建的呢?集体身份,即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是通过自我与他者的社会建构达到自我与他者的同一。由此看来,集体身份也是通过国家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其在何时何地被“激活”,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身份定位共同建构的。
  (三)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略论
  温特认为,利益是以身份为先决条件的,行为体在知道自己是谁之前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同的身份造就了不同的利益。因此,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略论国家利益,首先要确定自我和他者是什么关系,关系不同,利益也就不同。
  综上所述,温特的身份认同理论,从“身份”的概念和形成出发,论述了互动结构的变化与集体身份的构建的过程,提出了“身份界定利益”的略论路径,对我们解释国际政治的现象和预测国际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以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
  那么,如何用建构主义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呢?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冷战后中俄国家身份的定位
  冷战的结束打破了国际社会的许多界限,由此国际行为体之间互动的频率增加、范围变广,程度渐深,继而,前文所提到的具有单元和体系两个层次特征的国家“身份”便形成了,中俄两国也不例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在全方位参与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定位,逐步实现了从“挑战者”到“改良者”、从“体系外大国”到“体系内大国”的转变。由此,中国对国际体系态度的转变,对自身“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为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和中俄关系的友好提出了要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实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面对日益密切的国际联系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俄罗斯也努力地找寻自己在世界舞台的身份定位。关于冷战后的俄罗斯来说,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积极地融入世界体系和参与国际社会,开展务实外交和大国外交是其必选之路。而俄罗斯的这条融入和参与之路,这份对大国身份的难舍情结,俄语毕业论文,离不开与其最大的邻居一一中国的良性互动,也离不开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
  (二)中俄之间“集体身份”的构建与“伙伴认同”的形成
  冷战以来,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下,国际社会仍然充满纷争与不和谐,继而主权国家为了谋求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国际市场的稳定,对国家间身份的构建以及对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寻求也是在所难免。中俄之间“集体身份”的构建与“伙伴认同”的形成正是处于这一国际环境的背景之下。
  身处于安全系数较低的亚太地区、被十四个陆上邻国所包围的中国要想在冷战以来的国际社会中继续保持“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就需要首先处理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与俄罗斯的关系尤其重要。此外,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军事实力的持续增加以及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的逐渐增强也需要一个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因此,将中俄关系纳入中国总体的“伙伴外交”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关于俄罗斯来说,更是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于俄罗斯加入西方阵营的热情,不以为然,仍存戒心,对其采取了“接触加遏制”的政策。这让俄罗斯大失所望,面对西方之路的不畅通,俄罗斯认识到必须注意发展同东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将与中国的关系定义为务实、平等的“伙伴”关系、获取中国的认可与信任都对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种与中国之间的集体身份和伙伴认同是俄罗斯迈向世界舞台核心位置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催化剂。
  (三)身份认同的力量: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然,以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中俄两国之间“集体身份”的构建与“伙伴认同”的形成,最重要的略论路径还是集中在身份认同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的作用上。要知道,“集体身份”和“伙伴认同”造就了中俄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合作大于冲突、妥协大于对抗的局面。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身份认同的力量”,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作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一种妥协的力量。
  中俄之间身份认同的力量是一种合作的力量。由身份认同界定国家利益的理论出发,“集体身份”和“伙伴认同”界定的必然是共同的国家利益,而共同的国家利益往往导致的是国际合作。双方迫切的现实要求以及业已形成的身份认同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合作的力量,中俄在这一力量的作用之下往往会协调立场,寻求利益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中俄之间身份认同的力量也是一种妥协的力量。中俄之间存在分歧和不和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如何妥善地解决争端,将冲突的烈度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在双方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妥协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最优效应以及身份认同的已有规制,共同构成了一种妥协的力量,中俄在这一力量的作用之下往往会将矛盾降至最小化,将共性放到最大化,实现对国际危机的调控。
  然而,无论是合作的力量还是妥协的力量,身份认同的力量都将中俄关系的发展纳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自此,中俄之间的互动塑造了双方的“集体身份”和“伙伴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会发挥其独特的力量,界定各自的国家利益,经过重新定义的国家利益又将作用到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若干行为,最终又对彼此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构建。在我看来,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良性循环之内,而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之路也同样无法摆脱这一良性循环。
  三、结论与总结
  文章选取建构主义之中有关身份认同的理论,分别从冷战后中俄国家身份的定位、中俄之间“集体身份”的构建与“伙伴认同”的形成以及身份认同具有的合作和妥协的力量来阐述,希望可以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解释框架的同时对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要知道,只有充分重视身份认同的力量,才能促进中俄关系良好健康地发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