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旅游年框架下俄罗斯家庭访问北京活动调查略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2017,在国举办了一系列面向俄罗斯的旅游活动,其9月29日至10月4日,北京市政府邀请了50个俄罗斯家庭访京民宿交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响。该活动是首次由在中国举办的面向俄罗斯民众的民宿旅游活动,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与相互了解,双方家庭都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此次活动中由于文化异同和组织方的一些疏忽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俄民宿活动;调查略论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持续升温,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访俄罗斯,以及最近与俄方共同举办的联合军演,可见两国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国不仅不断加强在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沟通也较为突出,例如2017年与2017年两国互办旅游年。
  2017年的中国“俄罗斯旅游年”中,“50个俄罗斯家庭访问北京”可以说是整个旅游年的亮点之一,该活动由北京市旅游委面向北京市民,征集有意向接待俄罗斯家庭并热爱俄罗斯文化的中国家庭,此外还在北京高校征集了一批俄语系的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应邀的俄方家庭居住在精选的中方家庭中,并在志愿者和中方家庭的陪同下参观了天坛、慕田峪长城、水立方、百工坊等北京特色景点,并与中方家庭一起度过了双节(国庆节、中秋节)。
  针对此次活动,课题组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探讨措施,探讨了在此次活动中体现出的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异同与共同点,关注中、俄生活文化习俗的异同与融合,同时寻找俄罗斯民众关于中国文化的兴趣点,为以后举办类似的民间交流活动提供参考借鉴,以推动中俄两国文化更好地交流。
  课题组主要通过对参加活动高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采访,并对采访笔录进行整理,获得探讨的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来访中国的俄罗斯家庭进行调查,同时在俄罗斯新闻网站上搜索俄罗斯官方对此次活动的报道,从中、俄两国方面对该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探讨,得出的结果较为客观。
  当然,如果文化交流的双方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潜在的、与生俱来的因素便会不自觉地作用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也就注定双方交流时会产生文化上一些不可避免的分歧。虽然中国和俄罗斯自古便比邻而居,但中国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异同仍然显而易见。本次活动作为中俄两国“第一次民间交流活动”,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这种异同,其中有:饮食的异同、生活观的异同、双方交流目的异同等。在此,我们挑选了几个事例,加以论述略论
  一、饮食的异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我们所了解的事例中,几乎所有家庭都在这方面遇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事例一: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奶奶一家接待了来自俄罗斯的母亲Жанна和女儿Мария。由于家人工作繁忙,基本上都是王奶奶一个人负责俄方母女二人的起居。在饭桌上,王奶奶作为主人,喜欢为俄罗斯母女夹菜并不住邀请她们多吃一点,但Жанна和Мария却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觉得较尴尬。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习惯共同进食的“合餐”,互相夹菜以示礼让和友好,但在俄罗斯乃至大部分欧洲国家,出于卫生和礼貌的考虑,则更加习惯“分餐制”。尽管王奶奶为俄罗斯母女夹菜这个行为在中国司空见惯,但关于俄罗斯人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不礼貌甚至是冒犯的行为。
  事例二: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五口人接待了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大家庭,中方家庭的爷爷由于曾经去过前苏联,于是在准备饮食等各个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每天的早饭都准备了传统中国式早餐和西式早餐两种不同的风味,力求使俄罗斯客人们既可以体验到中国饮食文化,又不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吃不饱的情况。也正是多亏了这位爷爷的细心周到,俄罗斯客人们对中西结合的早餐很是满意。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早餐如包子、豆浆等很好奇,但总是浅尝辄止,关于他们来说,还是更习惯西式早餐中的面包奶酪。
  无独有偶,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了另外一个中方家庭里。由于中方家庭不是很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出于“希望俄罗斯客人能够多体验中国文化”的考虑,在早餐时准备的所有食物全是如豆汁、油条、焦圈等中国传统的早餐。可俄方客人关于这些还不是很习惯,便向中方家庭提出了想要吃面包和香肠的请求。但中方家庭并没有准备这些,只好暂时中断早餐,立即去商店购买,局面有一点尴尬。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最应当讲究营养均衡和搭配得当。中国式早餐以面食和汤类居多,制作简单,口味清淡,热量不高且多为热食,但一般缺乏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但俄罗斯则不同,他们更习惯于黑面包、奶酪、酸黄瓜或鱼子酱等食物,多种多样,普遍热量偏高,口味浓重且多为冷食,而且一般会配上一杯茶。俄罗斯早餐中最不可或缺的是水果,处于营养均衡的考虑,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们的早餐中一定会包含至少一种水果,有的家庭甚至会在早餐时吃掉大半个西瓜或一整个水果拼盘。对早餐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中俄两国早餐文化的异同。俄方家庭关于这种异同的解释是“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中式早餐),但不能以它为主,还是更习惯自己的东西”。
  饮食作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特点。在饮食礼仪方面,在中国做客是一般遵循“客随主便”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饭桌上主人会热情地为客人添菜、盛饭、劝酒,客人一般也全盘接受,拒绝主人被认为是不礼貌和不亲近的表现。但在西方,“主随客便”却是主流,客人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主人绝不多加干预。再说到饮食习惯,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煎炒烹炸无一不全,中餐讲究精致,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俄餐讲究量大实惠,油重味厚,而在制作措施上则稍微粗糙一些,不像中国那样讲究,他们喜欢生冷的食品,经常会生吃一些蔬菜水果。这些饮食文化上的异同主要是由各国人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地理位置及环境气候等造成的。不同于跨文化商务交际,在这种民间文化交际中,由于可以直接接触到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更应注意了解并注意自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   二、生活观的异同
  在此,我们谓之的生活观不同于价值观的利害,不过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我们并不以此来判断这个人价值观是否正确,只是在文化交流中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把它归之为作用文化交流的障碍之一。
  事例: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奶奶接待了来自俄罗斯的朋友,王奶奶很高兴,她觉得应该多拍照和俄罗斯家庭留恋,所以每到的一处景点,无一例外地,王奶奶总是热情的邀请俄方家庭一起照相,一开始的时候俄方家庭还觉得很开心,可是越到后面俄方家庭就不能忍受了。原因之一:俄罗斯人不喜欢把人像融入到风景当中,原因之二:普遍的俄罗斯人其实不是很喜欢每到一处景点就疯狂的拍照。
  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很大的作用,但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了解到,表达对异国来宾的欢迎有很多种,体现我们的热情有很多方式,但是为避免发生不愉快,凡事应该做到“适可而止”。
  三、双方交流目的异同
  我想如若不解释,恐怕很难理解这个异同的主要意思,我想表达的是:作为中方家庭,他们在活动中就是想竭尽他们所能的让俄方家庭感受到自己的热情,而作为俄方家庭,他们确实想通过这次文化交流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并且去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我们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对比略论。
  事例一:一个很友好的中方家庭在给俄方家庭准备餐具时相当细心,既准备了西餐用的刀、叉,又准备了中餐用的筷子。俄方家庭也发现了中方家庭的细心,但是在吃饭的时候,俄方家庭一开始用筷子吃饭,他们解释说来中国就不能搞特例,我们也想尝试用筷子吃饭的感觉,但是毕竟他们是西方人,所以用起筷子来还是很吃力的,最后在中方家庭的劝说下才使了刀和叉。
  而相关于这一个家庭细心,接下来的这个中方家庭就显得有些招待不周了。
  事例二:因为游玩安排得紧凑,中方家庭就想不做午饭,直接就在景区附近的快餐店解决了午餐。在享用午餐的过程中,给俄方家庭只提供了筷子,吃得很不顺利,期间几次想要更换餐具,但因为语言的障碍都没能成功,一顿饭吃下来是相当的艰难。
  有的人认为应该交给俄方家庭自己选择和做决定,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俄方家庭来中国就是为了来了解文化的,理所以当应该要亲身体验像筷子这种中国文化。但课题组认为,如果俄方家庭提出想要体验中国文化,那么热情的中国家庭可以提前准备好如何带领国际友人体验中国文化,如果俄方家庭并没有提出类似要求,中方家庭不应该强人所难。所以,建议活动方可以在活动前做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活动,摸清俄方家庭的意愿,并且告知中方家庭,以免在活动中出现类似的不愉快。
  说起此次活动,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俄罗斯人包含了各个年龄阶段。因为年龄阶段的作用,所以关于他们来说喜欢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对小孩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动物园,因为那里有大熊猫;对中年人而言,最感兴趣的是文化深厚的景点,像故宫,长城等等;而关于老年人们最喜欢的莫过于买东西了,因为中国的东西又好又便宜,他们似乎很享受在中国砍价的过程,有些甚至会为了一件商品砍价几个小时,直到商场关门。
  但总体来说,中俄两方的家庭相处得很和睦,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参加活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这些活动参加者的回信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这次活动的喜爱,中国和中国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五十个俄方家庭普遍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感到惊奇:绿色的街道、丰富的花卉、历史与现代感并存的建筑……
  他们在刚下飞机时就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和高效率:一个首都机场能及时高效地处理几十万人次的客运以及货运,而在莫斯科的三个主要机场,往往不能应付大量旅客,经常发生游客大排长龙的现象。
  俄方家庭普遍对中国悠久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古迹,例如长城、故宫博物院、天坛等赞不绝口,他们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传统工艺:编织、刺绣、装饰,尤其是茶艺,有很多人甚至特别要求要学习。
  接待家庭中,既有著名的艺术工作者,也有熟悉俄罗斯生活习惯的CCTV俄语频道的编辑,有热爱并乐于推广北京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士,还有曾在俄罗斯留学、接触过俄罗斯文化的普通家庭……关于这次的活动,中国家庭做了充分的准备,以最大的热情迎接俄罗斯朋友。接待家庭杨立平大姐特地向单位请假,将家里家外收拾得一尘不染,为满足俄方小朋友每日练琴的需求,还专门请调音师重新调琴,为俄罗斯小朋友提供良好练琴的条件。著名舞蹈编剧茅迪芳老师已年逾七旬,为体现对客人饮食习惯的尊重,设计了中西合璧的菜谱--西餐安排罗宋汤、大列巴、牛排等,俄语专业论文,而中餐安排包饺子、炸酱面。区机关退休干部郭培华则干脆让自己英语8级的侄孙女担任翻译,全程陪同,解决与俄罗斯朋友的交流问题。为表现北京市民的热情好客,每户接待家庭还为远道而来的俄罗斯朋友们准备了工艺筷子、丝巾、琉璃挂件、景泰蓝工艺品、脸谱、茶叶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礼品。
  中方家庭非常热情,总是拿出自己想得到的、最好的给俄方家庭,参加此次活动的俄罗斯人中甚至有人称中国家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家庭”。中方家庭会做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中餐给俄罗斯友人吃,俄罗斯人也对中餐充满好奇,动手学习了饺子的做法。有些吃不惯中餐的,中方家庭也有准备好了西餐,因为听说俄罗斯人的饭量比较大,所以他们准备得较多。俄方家庭中有很多人以前从没有尝试过中餐,但这次来到中国后彻底爱上了中餐,爱上了她的丰富和多样化。中国人和睦相爱的家庭环境也让俄罗斯人很羡慕,有的中方家庭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私人相册,与俄方家庭分享自己家庭的变迁和快乐,双方都很爱孩子,他们为中国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感到遗憾,因为俄罗斯的家庭通常是“儿孙满堂”。
  一些俄方家庭很喜欢中国长城,在爬长城前就说一定要爬到长城顶,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他们在攀爬长城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坚毅的品质,不叫苦叫累,就连十岁的孩子也坚持爬到了长城顶。许多俄罗斯孩子对国宝大熊猫感兴趣,主动提出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并在见到大熊猫后非常兴奋,叫着:“панда(熊猫)!”并买了熊猫玩偶、面具等一系列与熊猫有关的商品。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公园印象深刻,来自俄罗斯的Алдобаева说这些公园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来自俄罗斯的广告设计专家斯坦尼斯拉夫一家受接待家庭的邀请,在南锣鼓巷传统的四合院中欣赏茶道、学打太极拳、一起包饺子等,在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翩翩起舞,大人们把酒言欢。斯坦尼斯拉夫高兴地说,“今天不仅看到了中国古老的胡同、古老的四合院还有当地土生土长的民居,也感受到了北京人不同的风俗和习惯,给自己今后的设计带来了灵感,真的非常有意思!”   此外,志愿者们在这次的活动中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仅负责双方的交流,还负责向俄罗斯游客解决一些生活上的不适应。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辛勤地工作给中俄两方的家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尤其是中俄两方家庭中的孩子们已经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活动结束时,彼此都充满不舍,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不少俄罗斯人表示将来一定会再来中国,再来北京。根据一些俄罗斯家庭的回信,可以看出时至今日,两方家庭仍通过网络或书信联络着,但因为语言上的问题,有很多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地方,因此不少俄罗斯人希望有更好的中俄翻译软件出现。交流产生理解,交流创造价值。正如到访家庭斯坦尼斯拉夫在离开北京后发给中方家庭的电子邮件中说的那样:“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不仅能够互相理解,而且,成为了朋友。”
  通过对这次民宿活动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此次民宿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让俄方家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体验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品尝了中国的传统菜肴,参观的地点既有像天坛、慕田峪长城这样的古代杰出建筑,又有水立方等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特色建筑,还有百工坊等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博览馆,而中方家庭在与俄罗斯家庭交往的几天中,与俄方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俄方家庭交换了礼品,加深了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活动结束后,一部分双方家庭仍保持联系,并表示强烈希望能够再次举行此类活动(如俄方家庭邀请中方家庭去莫斯科参观游览等),充分体现此类民俗活动有进一步推进扩大的必要。
  中国关于俄罗斯民众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俄罗斯民众关于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俄方家庭来到北京参观游览后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较大的改观,而中国文化中吸引俄罗斯人的方面主要有:饮食文化、国宝大熊猫、传统手工艺、长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等。原来,俄语论文,中国给俄罗斯人的印象是“古老”、“长城”、“商品便宜”等,甚至一些俄罗斯人把樱花归为中国的国花,将中日两国混淆,但这次活动发掘出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新的兴趣点,给受邀来北京的俄罗斯友人新的关于中国、关于北京的印象。
  而在该活动中体现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在与俄罗斯人交流相处时,既要维护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严行律己。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中,对待很多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不同,但应做到有效及时的沟通,即使出现矛盾,通过交流的方式及时化解,关于中方家庭来说,例如提前准备好刀叉等餐具,即使俄罗斯人不需要,也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是用不惯筷子的,以避免出现没法吃饭的困难;学习一些基本的与俄罗斯人打交道的礼节,了解对方基本的禁忌,避免出现尴尬。而对俄方家庭来说,则应该秉承入乡随俗的准则,中方家庭即使在接待过程中由于文化原因有些让人不愉快的行为,也该把它作为了解中俄文化异同的契机。从某种意义而言,该活动本身就是认识了解一个陌生文化的机会,如果交往过程中没有异同,也就失去了该活动的真正意义。
  希望课题组的探讨能够对以后此类民宿交流活动起到借鉴的意义,并希望能够扩大此类民宿交流活动,以促进中俄双方的友谊与交往,推动中俄文化交流迈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简介:裴新蕾(199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阮馨悦(199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李钉(199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宋宇峰(199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张雁翎(199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