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权力,却被权力伤 俄罗斯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早就死了[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他“缔造”了俄罗斯两任总统,叶利钦和普京。他帮前者稳固统治,并遴选后者为接班人。而当后者担任总统年后,他被迫流亡伦敦。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3月22日,别列佐夫斯基对俄罗斯版《福布斯》杂志记者说道:“我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第二天,他的死讯就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全世界。
  考虑到普京对他的铁腕打压,以及围绕着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之死而曾经甚嚣尘上的阴谋论,当然会有人追问:尸首被发现于浴缸的这位俄罗斯政坛“灰衣主教”、前首富,是死于他杀还是自杀?但是,相较之下,他那段早已成为俄政坛多棱镜乃至标本的人生将比他的死因更为人关注。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早已只是一个符号,或曰标本。他的历史远比他的当下更有趣,俄语论文题目,更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别列佐夫斯基早就死了。
  2000年10月,不久前还是俄政坛“灰衣主教”的大富豪别列佐夫斯基匆匆逃往伦敦。他躲避的是以普京为首的前克格勃势力的打压。
  按照如今在俄颇流行的阴谋论,自安德罗波夫时代始,克格勃的内部就一直隐含着夺取最高权力的冲动。当普京掌权,这种冲动终于迎来了成真的历史时刻。尽管并无直接证据证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但历史的走向却让其并不显得荒诞。克格勃们终于梦想成真,在他们之前掌权的寡头势力只能俯首称臣。作为寡头集团核心的别列佐夫斯基原本不愿认命,曾发动自己的媒体集团向普京发起挑战,但最终只得落荒而逃,俄语论文网站,勉强保住性命。
  他不愿认命,这完全可以理解。被自己一手扶起来的后生打败,当然让人难以接受。早在1998年,作为时任总统叶利钦身边最重要支柱的别列佐夫斯基就曾进言,总统虽然在1996年的大选中险胜,但2000年大选只怕凶多吉少。因此,他建议叶利钦立即寻找接班人。
  总统首肯了,并授权他处理此事。
  推举候选人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因这段过往,以及他1996年率领“七寡头”集团强势帮助叶利钦守住总统宝座,别列佐夫斯基成了克里姆林官的“灰衣主教”。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恐怕都无法准确描述他的地位,因为若没有他,叶利钦1996年必定败选。谁都知道,出于害怕俄罗斯共产党重新上台的考虑,寡头集团决定“挺叶”,而别列佐夫斯基在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这一次,他又被授权遴选总统接班人。他简直成了“总统制造者”。
  他选中了普京。此后的日子里,无论聚散离合,两人都无数次地回忆过他建议他当总统时的场景。那天,别列佐夫斯基向刚刚进入克里姆林官2年多、工作优秀却一直默默无闻的普京提出了当总统的建议。年轻的普京吃了一惊,好半天才怯怯地回应道:“或许让我去领导俄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企业)更合适?”
  后来别列佐夫斯基曾对友人说,他当时感觉很生气,因为他建议普京去领导整个俄罗斯,但这个年轻的小官僚却只想领导一个区区的“俄气”。
  当然,最后普京还是答应了,并见了叶利钦,答应成为总统后给叶利钦及其家人、亲信豁免权--这是叶与别选择接班人的一个前提。但最终,叶利钦及其家人获得了由时任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的阿列克谢二世做担保的豁免权,而别列佐夫斯基却没有。
  普京成为总统将近一年后,别列佐夫斯基流亡英国伦敦。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若不是别列佐夫斯基的推荐,普京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叶利钦的视野,更很难有机会成为总统。也正因此,普京对别列佐夫斯基的打压让他自己格外地无法接受。
  其实,这何尝不是集权政体的典型现象?别列佐夫斯基固然曾经是两位总统的“贵人”,固然曾贵为“灰衣主教”,曾呼风唤雨不可一世,但他毕竟仅是一位在特殊时代条件下暂时控制了权力流向的富豪,并不直接掌控军队或情治等硬力量。在苏联解体后的威权条件下的俄罗斯,他的力量终究是无源之水、镜中花月。这解释了他为何未能在普叶权力交接的那份秘密文件上获得豁免权。他对普叶二人固然曾十分重要,但他仍只是工具。
  只要是工具,在那样的权力条件下,就免不了“走狗烹,良弓藏”。
  流亡是别列佐夫斯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他曾权倾朝野。再往前盘点,他曾像其他寡头一样利用俄罗斯私有化的混乱大肆侵吞国家财产。那个灰色的时代中,别列佐夫斯基的发迹带有难以避免的时代烙印。
  在普京的问题上,他看走眼了。或者说,对克格勃,他的判断完全失误。其实,不光是这些。他连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都看走眼了。众所周知,格鲁吉亚富豪帕塔尔卡齐什维利一直是他最密切的生意伙伴和朋友。但最终两人分道扬镳,而且用一场恼人的分割金钱关系的官司彻底结束了联系。他在生前最后时刻给《福布斯》的那次专访中还专门忆及此事,慨叹自己没有识人之明。
  在自己的巅峰,别列佐夫斯基的触角可以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包括爆发过两场战争的车臣。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他曾多次不带任何保镖深入车臣腹地,面见匪首马斯哈多夫和被俄罗斯人拿来吓唬小孩的悍匪巴萨耶夫。他与二人关系密切。
  当然,这又成了另一出阴谋论的引子。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得很成功,让刚刚成为总理的普京获得极高民望。而这场战争则是因为车臣匪徒们在莫斯科发动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而爆发的。以那位在伦敦被暗杀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为首的一大批人坚称,这是普京及其势力与车臣方面勾结“预定”的战争,目的就是让普京获取民望。而别列佐夫斯基便被认为是其中穿针引线之人。战争发起时,普京已是接班人。而利特维年科恰抛出这一言论后在伦敦被暗杀。这让当时同在伦敦的别列佐夫斯基极为紧张。
  如今,昔日所谓的“穿针引线之人”已然作古,许多事情更加无法查证。
  站在今天向回看可以看到,13年前刚刚逃到伦敦的别列佐夫斯基还颇能吸引眼球,许多人认为他的观点和态度仍有作用,他甚至可以远距离控制莫斯科的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后来的事情恰恰向反方向发展,这位昔日的寡头逐渐被人淡忘,最终只有他与“切尔西”队老板阿布拉莫维奇的那场官司,才让人略微将注意力移向他。
  其实,从他13年前流亡那天起,在俄罗斯政坛标名挂号的别列佐夫斯基就已经死了,彻底成了一副历史标本。他今日的死亡不过是对那段历史的一次提醒。但是对他个人来说,他的死当然意味着一出个人悲喜剧的落幕。
  他死后,普京御用发言人佩斯科夫称,别列佐夫斯基不久前曾向普京发信,请求后者宽恕他,让他回到俄罗斯。
  后来各界略论大多认为,这封信可能确有其事。而在他生前接受的那次《福布斯》采访中,他则一再重复自己非常想回到俄罗斯。显然,那时他并未从普京那里得到首肯。此时的他是一位财富大幅缩水、常年困居海外、妻子也离他而去的孤独而悲伤的老人。当他向普京求饶时,他身上早已没有了昔日“灰衣主教”的半点印记。此时,他甚至已经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安全--他应已值不上一次“暗杀”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