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际收支平衡的经历及其启示[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德国经常和金融项目一直维持相互大致平衡;货物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并一度位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则持续逆差,主要逆差额来自旅游项目;通常年份FDI收支为逆差;证券资本项资金出入持续平衡;借贷资本国际流动为全部收支平衡提供最终调节。从缓解外汇储备上升角度看,德国际收支平衡经历为我国提供有益启示,我国应持续推进:“走出去”和公司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证券市场双向开放,中国信贷机构“走出去”和信贷融资双向开放。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 键 词:国际收支平衡;资本流动;最终调节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7)01-0012-05
  一、德国经常和金融项目一直维持相互大致平衡
  德国中央银行将全部国际收支分为“经常账户”、“金融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和统计,如表1示。其中“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经常项收入、经常项转移等子项目,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资本、长期借贷、短期融资等子项目。
  1971~2002年,德国经常、金融项目不平衡规模都在600亿欧元以下,2003年及以后则经常项目顺差、金融项目逆差显著增加。1971~2017年间,各年经常、金融项目二者维持大致平衡,即一个账户盈余(或赤字) 与另一个账户赤字(或盈余) 大致相当。2017年, 经常账户盈余达年度历史最高额1851亿欧元, 同年金融账户赤字2195亿欧元。2017、2017年, 经常账户盈余分别为1199、1299亿欧元,金融账户赤字分别1297、1029亿欧元。见图1。
  以下我们详细略论两大账户各子项目收支平衡总体发展态势,并揭示经常、金融两大项目差额大致相抵消的内在机制。
  二、德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持续增长
  自1951年以来, 德国所有年份货物贸易都发生顺差。如图2所示,德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呈波浪式增长态势, 在阶段高峰点上,1967、1974、1989年分别达106、260、688亿欧元;2017年则高达1930亿欧元,德语论文,居当年全球第一。相对应地,货物贸易顺差额相对GDP比率也是波浪式攀升,1967、1974、1989、2017年分别为4.2%、4.9%、5.8%、7.9%。2017、2017年德货物贸易顺差额分别为1387、1543亿欧元, 分别相当于当年GDP的5.8%、6.1%。
  三、 德国通常服务贸易和直接资本项目收支呈现逆差
  1. 德国服务贸易项收支一直处在逆差状态。 如图3所示,1971年来, 德国服务贸易项全部逆差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且绝大部分年份的旅游服务子项逆差都超过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这意味着除旅游项外, 德国其他服务贸易项总和收支通常顺差。2001年,德国全部服务贸易、旅游贸易逆差额均达年度最高额,分别为498、378亿欧元。从2017~2017年的情况来看,除个别年份外,通常旅游、专利和授权、商务服务、通信等子项目发生逆差,其中2017年旅游部门逆差总额为全部服务贸易逆差的3倍还多;通常运输、商贸、保险、金融、探讨与开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建筑安装和修理等(和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子项目都发生顺差。
  2. 德国FDI流动大部分年份收支处在逆差状态。如图4所示,20世纪70年代早期,德国FDI流入流出额大致平衡,由流入、流出所导致的资金净额很小。 自1975年大部分年份流出大于流入。2017~2017年间, 各年FDI项净资金流出额分别为502.8、627.9、738、160.4、430.9亿欧元。
  四、德国证券资本项资金出入持续平衡
  如图5所示,就证券资本投资而言,不论是德主体对外投资,还是外主体对德投资,都通常表现出:当年购买略大于出售;出售跟随购买变化,但和当年出售基本平衡。因此,通常德主体对外证券投资导致轻微资金净流出, 外主体对德证券投资导致轻微资金净流入;而将它们总和起来应在零值上下振荡。德国内外证券资本和衍生产品投资所导致资金净流量,在1971~2017年的40年中,正负净流量年数分别为21和19年, 最大正流量为1993年的1015.1亿欧元, 最大负流量为2000年的-1649.1亿欧元,这种净流量规模和内外主体年买卖总额已超12万亿欧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德主体早期对外证券买入投资和贸易项顺差存在一定关联, 但关联最终弱化并消失。 如图6所示,在1990年以前,德主体证券资本买入额年增量一直没有超过当年货物贸易顺差规模, 并且1972~1985年间顺差和买入额年增量变动还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这表明,在1985年及以前,德国货物贸易项盈余资金在为德主体对外证券买入提供资金方面起到一定影响,但1992年后,买入额年增量开始持续突破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二者同步性也不复存在;以后二者差距则更加悬殊。 年增加买入额之所以和货物贸易顺差联系弱化,主要原因包括:所持有证券存量卖出能为再买入提供大部分外汇资金支持;德本币马克早已完全实现可兑换, 并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储备货币。
  五、德国借贷资本国际流动为全部收支平衡提供最终调节
  如表2所示,表中A为将经常项目、证券和衍生品投资、FDI流动三项所引发净资金流动相加后得到的净额,B为德国借贷资金净流量。
  图7为各年这一净额取负(-A)和借贷资金净流量(B)对照,如图中显示,各年借贷资金净额都基本能够弥补由经常项目和由证券及衍生品、FDI投资导致的资金缺口,其中,1973年、1977~1982年、1991~1992年、1994~2000年、2017年共17年德国发生资金净借入,其余23年发生资金净借出。应该说,图7显示德国借贷资本国际流动一直为其他项目收支产生的不平衡提供最终调节。 至于两个余额并不精确相等,主要是因为各社会主体还发生不存放金融机构的现金调节以及统计误差。   图8显示德国全部借贷资金净流量和金融机构短期信贷(国际)净流量、长期信贷(国际)净流量的对比关系。除少数年份,全部净流量和金融机构短期净流量规模相近且高度同步变化;因此,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调节项,通常年份短期信贷资金国际流动发挥主导调节影响。
  六、 德国官方外汇储备和储备交易规模一直相对较低
  正因德国(民间)信贷金融机构所经营的民间主体国际信贷资本流动,能为国际收支平衡提供充分的最终调节,德国官方外汇储备和储备资产(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储备)的交易规模一直相对较低。如表3、图9所示,在1999年初欧元启动之前,德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在(相当于)200~400亿欧元;欧元启动前后几年(1998~2001年末),稍上升至500亿欧元左右, 而后再次下降, 目前大致在200~300亿欧元左右。在(1999年初)欧元启动前,德国中央银行各类储备资产交易导致的净资金流动,通常高不过100亿欧元,低不过-200亿欧元;欧元启动后继续下降,2002及以后各年净资金量则不超过±40亿欧元。 上述德国中央银行各年外汇储备存量规模远低于年度货物贸易顺差额; 至于中央银行各年储备资产交易规模和民间证券、资本、信贷资金的交易额、净流量相比,则不在一个数量级。
  七、 德国国际收支平衡经历对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对德国国际收支分项略论的总结
  1. 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经常项目收支。德国一直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2017年一度居世界第一,但经常项目顺差额低于货物贸易顺差额,且少数年份经常项目还表现出轻微逆差,其主要原因是服务贸易一直维持相当额度逆差;通常旅游、专利和授权、商务服务、通信等服务子项目发生逆差,其中旅游项目持续发生大额逆差,是服务贸易逆差额最主要来源。
  2. 对于FDI流动。20世纪70年代早期, 德国FDI内外流动基本平衡,但以后FDI项目大部分年份保持逆差且规模呈扩大趋势,FDI逆差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德国高额货物贸易顺差。
  3. 对于证券资本国际流动。 在德主体对外证券投资早期,货物贸易顺差对德主体增加海外证券买入起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影响,后来这种联系弱化并消失。不论是德主体对外证券买卖,还是外主体对德买卖,都是当年买入轻微大于卖出,买卖基本平衡;两者总和所导致年度净资金流量在零值上下振荡,振幅有所扩大。
  4. 对于借贷资本流动和全部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机制。借贷资本国际流动为其他项目内外不平衡提供最终调节。2002年前, 其他项目总净额正负均有分布,且额度不超900亿欧元;2002~2017年间其他项目总和表现出持续资金净流入,其中2002、2003、2017、2017四年净流入超1000亿欧元,这表明全球经济失衡大背景下,德国和日本、中国相类似,也属其他项目流入资金,信贷项目融出资金的经济体类型,但德国净融出规模(和本国总金融国际交易规模,和日本、中国等国净融出规模相比)仍相对较低。在其他项目不平衡规模较小时,通常短期融资表现出充分平衡调节能力,不过在2017~2017年间,短期和长期融资余额在余额调节方面都起到一定影响。
  5. 对于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和储备交易。因民间金融交易具有充分的平衡调节能力, 德国巨额货物贸易顺差并不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中央银行每年各种储备资产净交易额也非常微小, 和各项国际收支差额(黑字或赤字)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二)德国国际收支平衡经验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和经济失衡背景下, 我国货物贸易、FDI流动都持续发生大额顺差,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并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从对比角度看, 德国国际收支平衡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多方面借鉴。(1)我国应继续大力高效推进“走出去”和公司国际化战略。 德国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能消化部分货物贸易顺差。(2) 应深入推进本币国际化。 我国本币国际化表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被国际社会接受为储备货币、我国国际产品和要素交易人民币比重增加等方面。 德国马克较早国际化并获得较高国际地位是德国一直维持低外储的一大基础条件; 其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国际社会认可为储备货币, 也是80年代德主体对外、外主体对德证券资本买卖规模迅速增长的基础;另外, 欧元诞生后, 部分因为欧元不久就确立第二大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 且德国对外产品和要素交易大部分使用欧元结算,2002年后德国原本不高的外汇储备规模得以进一步显著下降。(3)应尽快推进证券市场双向开放。 德国经验表明, 正常健康的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本身并不带来国际收支风险。市场主体本身具有相对理性,他们能够量卖而买,从而维持一定时期一国证券内外买卖所导致净资金流动不超过一定限度。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外贸黑字和外汇充裕程度显然已大大超过德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所提供抗风险潜力也更大。因此,我们应解除顾虑,德语论文范文, 充分开放我主体对外证券投资和外主体对我证券投资, 并尽快将民间机构培育为相对理性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外汇资金经营主体。(4)应大力推进中国信贷机构“走出去”和信贷融资双向开放。对照德国经验,只有当本国、外国民间主体所拥有的人民币、外汇资金存放、借贷、兑换途径顺畅时,中外信贷机构才能逐渐为中国顺差资金担负起反向融通影响, 并为国际收支最终平衡提供调节,乃至减轻顺差资金成为官方储备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德国中央银行. 德国中央银行网站数据库[DB]. http://www.bundesbank.de/statistik.
  [2]德国统计局.德国统计局网站数据库[DB]. http://www.destatis.de.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李丹)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