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前戈尔巴乔夫曾向德国求援[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991年8月19日,苏共强硬派发动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军事政变。之后不久,苏联轰然倒下。自此之后,戈尔巴乔夫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定坐视苏联崩溃,是搞垮苏联的“元凶”。然而最新解密的档案显示,德语论文题目,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陷入绝望中的戈尔巴乔夫,曾奋力挽救手中的权力,一再乞求德国给予经济援助,以拯救国家。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主动与强硬派“密室交易”
  苏联政变结束后不久,戈尔巴乔夫焚烧了办公笔记和私人信件,6年在位时的官方文件他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一位名叫帕维尔・斯特劳罗夫的年轻历史学家发现这些秘密文件后,悄悄地复印了3万页,使其得以在德国《明镜》杂志曝光。与他一直宣称的情况相反,密档显示,戈尔巴乔夫曾主动与党内强硬派和军方作“密室交易”。这位昔日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与之前退出舞台的政治人物一样,充满着双面性。
  西方总是赞扬戈尔巴乔夫没有暴力抵抗苏联的死亡。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没有搞清楚这位昔日领导人是否批准了1989年4月对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立陶宛示威者的镇压行动。那场镇压,造成20名格鲁吉亚人、143名阿塞拜疆人和14名立陶宛人死亡。当时戈尔巴乔夫称,直到镇压之后6小时他才知悉这些悲剧。
  然而,密档显示,镇压事件之后两天,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德国一位来访的领导人。但在公告会谈纪要时,却删掉了这么一段话:“贵方可能听说了格鲁吉亚事件。臭名昭著的敌人们聚集在那里。他们亵渎民主进程,叫嚷反动口号,甚至叫嚷迎进北约,部署到共和国之内。我方不得不采取坚决方法以处置这些冒险分子,捍卫我们的新思维改革,捍卫我们的革命。”
  虽然还是不能从这些字眼中找出“下命令者”是谁的关键证据,但至少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与当时军队和党内强硬派的主张是一致的。
  密档还显示,1991年元月,立陶宛独立运动令苏联紧张不安,戈尔巴乔夫几乎要赞成一项冒险政策:把立陶宛直接处于莫斯科的控制,而借口则是当地工人阶级“要求”苏联介入。苏联曾用“他国人民要求介入”的借口,让其坦克驶入布达佩斯和布拉格。1991年1月13日,14名立陶宛市民被苏联特工和军队杀死。
  要科尔帮“快要淹没的兄弟”
  戈尔巴乔夫的密档中,德语专业论文,处处显示出德国总理科尔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非凡”的关系。关于科尔而言,东德加速改革并使德国完成统一,这笔恩情应记在戈尔巴乔夫的账上。苏军拒绝动用武力,这让德国成功把美军的活动限制在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苏军没有武力干预东德难民逃往柏林,最终导致了柏林墙的推倒。戈尔巴乔夫给予科尔和德国这么多恩惠,科尔怎么报答都不为过。
  1990年夏季之后,两人甚至开设了热线,科尔俨然成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顾问。戈尔巴乔夫常向科尔诉苦,时时要科尔帮这个快要淹没的兄弟一把。大多数的帮一把,常常就是给予巨额经济援助的承诺。戈尔巴乔夫也时不时要求科尔动员西方国家援助苏联。
  1991年6月,4000万选民选举叶利钦为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不久,科尔打进电话,表示他正不遗余力地要张罗西方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科尔保证,他马上就要访问美国,他也将从美国领导人那里获得对戈尔巴乔夫的不变的支持。科尔最后说:“米哈伊,你可以依赖于我。”
  到了该年7月,叶利钦成了事实上的领导人。叶利钦出访德国的消息传到了戈尔巴乔夫的耳朵里,他们又有了一场电话外交。
  科尔:“假如叶利钦来到德国,那只是一场工作访问。”
  戈尔巴乔夫:“别人可能邀请他,总理先生就只当是碰巧作了一下会面?”
  明知大势已去,戈尔巴乔夫却还在抓住科尔不放,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尽量阻挠叶利钦成长的政治交往机会。
  所有援助只见答应不见入账
  令人吃惊的是,1991年7月,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戈尔巴乔夫还在满足于作为“大国首脑”的荣耀,出席科尔为他铺路的“七国俱乐部”会议。在那一次伦敦会议上,戈尔巴乔夫乞求西方国家至少给他300亿美元的援助,以救助疾病缠身的苏联。
  那段时间官方写了很多报告,但没有一件被戈尔巴乔夫后来主动公开出来。在被政变弄得一团糟后试图挽回局面时,戈尔巴乔夫说道,他的朋友科尔“会想方设法帮助我们,使我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对科尔的密使根舍尔说:“我们急需现在开支的钱,有了钱国家才能生存下去。我们需要20亿美元。”
  根舍尔瞪大眼睛:“我没有讨论这么大金额援助的权限,戈尔巴乔夫先生!”
  之后,戈尔巴乔夫又是给科尔拍电报,又是写私信,但科尔再已不像之前的科尔,所有援助只见答应,不见入账。于是,苏联完了。戈尔巴乔夫退出舞台。
  (据《南方人物周刊》)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