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比较美学[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正在的深刻变化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本土化思潮的抗拒,成为当今学界引人注目的焦点。作用所及,中西比较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美学探讨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早在198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10届国际美学大会上,周来祥教授就向大会提交了《中西比较美学》的论文,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较早且较为自觉的中西比较美学论著,此后国内的中西比较美学逐渐蔚为大观。1985曹顺庆编著《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88年曹顺庆著国内第一本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专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92年周来祥、陈炎著《中西比较美学大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993年,周来祥教授又在意大利出版《今日中国之比较美学》,系统阐释了20世纪中国美学在吸收西方的同时,对中西美学之差异所作的探讨,解释了中国学者眼中的中西美学,在意大利引起较强反响。1994年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在台湾出版,2000在韩国出版。2017年,阎国忠《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随着一大批有分量的探讨成果陆续问世,1995年周来祥教授谈“中国美学走向21世纪”时谈到,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在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作用下发展和成长的,开始是西方,然后是苏联,后来还是西方,使得中国的美学家们在熔铸了中国和西方两大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思想。周来祥先生因此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中西比较美学,在周来祥先生的论述中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即把中西比较美学看作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认为是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中西比较美学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中国当代美学一个新方向的开辟,带来了中国当代美学新的繁荣,也加深了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困惑。全球化标示着一整套普适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来自西方的全球化被看作是普遍化,被看作是把普遍性经验播撒到世界的过程,因此全球化被看作是西方化。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中国社会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直言之,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西方化的过程,考虑到美国在当今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美国化的过程,这就必然引起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冲突。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西方文化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西方美学被中国学界所接受和重塑的过程,中西比较美学因此陷入普遍主义为支撑的全球化和特殊主义为支撑的本土化的冲突之中。
  同时,作为一门来自西方的学科门类,在从西方到中国的理论旅行中,实际上出现了“有美无学”的状况,在当今西方学界,也就是美学的故乡,美的本质被否定,甚至发出了取消美学的呼声,因为美学连自身探讨对象也变得模糊起来。而在中国,根据李泽厚的描述,美学从哲学美学到历史美学再到科学美学,从基础美学到实用美学,再到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美学,变得无所不包,表面上看,这是美学探讨空前繁荣,但实际上,这也消解了美学探讨对象的独特规定性,无限扩大了美学的内涵,使美学变成内涵极为空洞浮泛的东西,等于取消了美学本身。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中西比较美学当今面临的紧迫问题,西班牙语论文,一个是跨文化,一个是跨学科,中西比较美学的道路究竟应当向何方延伸?
  一些学者的选择是,放弃理论上的宏大叙事,也不拟从事庞大的理论体系建构,甚至不准备讨论中西比较美学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是重读经典,从具体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的研读人手,试图从中提供一些富于启发性的东西,这当然只是多种可能性中的选择之一,但是面对学界近年来的浮泛之风,这种努力还是使人感到浓厚的兴趣。
  作为20世纪饮誉世界的思想大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国内学界普遍关注,专门的探讨作品接连出版,包括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1994年),张汝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1995年)等,陈嘉映此书被认为是国内首部系统评述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专著。此外,由于海德格尔和中国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他曾经试图将《老子》翻译为德文,所以海德格尔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比较探讨也为国内学界所关注。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于199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不夸张地讲,海德格尔探讨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的显学。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美学深受其作用。2004年上海三联出版了刘旭光的《海德格尔与美学》,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在“绪论”中花费不少笔墨来讨论:海德格尔有美学吗?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把海德格尔和美学联系到了一起,题目是否有可能改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探讨”或“海德格尔思想的美学探讨”。在作者看来,海德格尔的著述恰恰是有“美”无“学”,其涉及的艺术、诗与美,早已超出传统美学所研讨的范围。作者旨在探讨海德格尔在措施、视野和方向上,给予了美学探讨什么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东西关于中国美学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关于我们当下中西比较美学面临的跨学科探讨向深度发展,不无启示意义,西语论文网站,而关于某些见美必称“学”、将美学推至无边的庸俗化做法,也无疑是一种警醒。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华龄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钟华的《从逍遥游到林中路》,则立足于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通,对海德格尔与庄子的诗学思想,进行了深度比较探讨。作者同时采用了比较诗学探讨中的作用探讨与平行探讨措施,有意识地展开跨文化对话,进行实证探讨,考察了海德格尔受到庄子思想作用的事实联系。不仅如此,作者还对海德格尔与庄子的诗学思想在学理上的内在联系与沟通,从总体思维模式、基本观念系统、主要思想措施和表达形式的学理联系,首次做了较为系统的比较探讨。
  针对国内外学界近年来的文化冲突论和文化多样性理论,作者明确指出,虽然由于自然的、种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各种文明文化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性和相互冲突的异质性,正是这些异质性导致了文化隔膜、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的产生,但是大体相同的人性、大体相同的生存境遇、大体相同的人生追求等因素,又使得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共同美感或共同文心,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实际上,紧随“9・11”事件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大会上表决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重申跨文化之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好保证,彻底否定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理论,明确表示反对以文化异同的名义,使这些异同神圣化。考虑到当今国内学界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和文化孤立主义盛行的学术背景,此书的探讨不仅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较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2017年6月在成都举行的“美学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上,曹顺庆先生在会议上作的《跨文明比较美学探讨》的大会发言中明确指出,“纵观当代学术思潮,无论政治理论、文化批评、比较美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比较诗学探讨以及中国比较文学,都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跨文明探讨,可以说,跨文明探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看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和学术前沿问题”。面对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现实,以及各种相互冲突的理论图景,尽管中西比较美学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但是如何站在当今学术前沿进一步提升,依然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