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及儒家思想(5)[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很长时期都是各守“蕃坊”或“教坊”而相安无事,并无派系上纠葛。虽然大多数是正统的逊尼派,遵守多数派的哈乃斐教法,但是关于其它派系教法也是尊重和团结的。对什叶派的习俗、节日,也常是一视同仁。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好传统。虽然明清以后在西北地区出现了门宦制度,又有新老教派发生,这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统熔。清代几次回民起义,新旧对立,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阶级的介入。与此同时一种积极的现象诞生,这就是伊斯兰教学派的诞生和出现,他带来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加速。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渭城大阿訇胡登洲从麦加朝觐归国,提倡宗教教育,在清真寺内建立经堂学校,并集中人才研探伊斯兰教经学。嗣后在不同地区出现风格各异的学派,如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金陵学派。各派精诚团结,常有师徒关系,切磋琢磨,并把伊斯兰教本土化推向高潮。

  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伊斯兰教主要在西部,东部的穆斯林是从西部迁徙过来的。其实,元代“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明初南方穆斯林相对集中,中国西部穆斯林常常是从江南迁徙过去的。东西两部穆斯林各自负担不同重任。西部穆斯林集中,信仰程度弥坚,意识形态凝定,这是伊斯兰教发展的基础,没有西部就没有伊斯兰教的今天。但在东部,特别是江南,由于经济文化发达,受教育程度高,知识分子集中,儒家意识形态深厚,近代经济开始萌蘖,中国伊斯兰教不可能是阿拉伯、波斯或中亚伊斯兰教原封不动的移入,必须造就一个本质上是伊斯兰教、但又能为中国文化所适应和容纳。东西两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