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法国在非洲法语区国家的大国军事政策[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法国大国外交政策的产生植根于法兰西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法国不仅以自己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而骄傲,更把将这种文化传播到海外作为自己的天职所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普世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到了19世纪转变成了传教文明的使命――对非洲的资本主义入侵和统治。即便是在非殖民化以后,法国为保持自己的作用力,仍旧通过意识形态和政策非洲进行着渗透,从观念上把法-非作为单一的地缘政治整体成为法国在非洲保持继续存在的愿景目标,使法国人和非洲人都相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无法分离的。冷战结束后,面对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出现的深刻变化,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军事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大国外交;非洲法语区;军事
  
  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法国仍旧是世界上有重要作用力的国家。从冷战结束前的德斯坦、密特朗到冷战结束后的希拉克、萨科齐总统,无不以恢复法国的伟大为目标,而保持与非洲法语区的传统关系正是这一目标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而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作用也的确很大,有人这样形容法国与非洲的关系:“没有非洲,法国是一部没有汽油的汽车;没有法国,非洲是一部没有司机的汽车。”非洲法语国家与法国的关系为何如此紧密?法国为什么如此重视非洲法语区的国家,花如此大的精力?略论冷战后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政策,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法国外交政策历史延承,略论世界格局的走向,总结吸取我国对非洲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冷战刚结束的密特朗时期法国要求非洲国家朝“民主化”方向努力,将非洲国家的“民主化”程度与援助挂钩,在非洲国家扮演“警察”角色,频繁的进行军事干预。随着非洲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政策暴露出许多弱点,面临着挑战。法国总统希拉克对非洲法语区政策做出调整,把传统的“托管式法非关系”定位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放弃单纯的财政援助,采取援助与合作相结合的做法;精简驻非部队,将军事行动并入联合国或多边部队,以“由非洲人自己来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为目标。萨科齐上任后,“和解外交”是法国非洲政策的主线,仍将继续保持在非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将争取欧盟更积极地参与非洲地区的维和活动,支持非洲地区机构组织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维护法国在非洲的长远战略利益。
  一、冷战后的密特朗时期
  1.政策内容
  长期以来,法国以非洲国家的“保护者自居”。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法国曾先后与科特迪瓦、加蓬、中非、塞内加尔、乍得等8个国家签订了防务协定,同23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军事合作或技术援助等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在当地出现社会动荡、武装叛乱等局面时,法国可以直接军事干预以保证当地的稳定。为此法国在上述国家拥有基地,驻扎着约8万士兵。冷战后的初期,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与法国签订防务条约的非洲国家由7国增至8国,同法国签订军事技术援助或合作协定的非洲国家由23国增至28国,驻军人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7500人增至8750人。
  1994年2月法国发表了对于未来20年法国防务政策的国防白皮书,表示将继续维持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并在危机涉及自身安全与利益的情况下,法语论文,继续对非洲国家进行军事干预;但同时也明确并严格限定了法国进行军事干预的准则和条件,诸如经联合国授权,征得“非统组织”的同意,应当事国或有关国家的请求等等,并将军事行动严格限定在“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法国侨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范围之内,而不介入非洲国家的内部争端。这一时期,法国对非洲国家军事干预的频率较之20世纪80年代有明显增加。截至1994年底,法国已先后对加蓬、卢旺达(3次)、多哥、乍得、吉布提、科摩罗、索马里等国采取了10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尤以1993年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和1994年对卢旺达采取的“绿松石行动”的规模为大。在这两次军事行动中,法国投入的兵力均达到2500人。
  随着冷战后非洲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增大,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军事存在越来越受到抵制,其干预方式也暴露出许多弱点。1994年以后,法国在卢旺达,科摩罗和中非共和国等地进行的直接军职干预行动,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激起强烈的反法情绪。
  2.政策特点
  法国对非政策的一个固定的特点是:在制定政策时,对政治和战略因素的考虑放在经济利益的考虑之上。法国在非洲非殖民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保留了大量机构负责殖民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条约,比如说提供军事和防务帮助的条约,在这些条约中最重要的就是保留非洲法郎区。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法国并不是由单一的机构处理对非事务,而是政出多门,不同的部长和机构处理一项政策的不同方面,导致政策的目标不明确和协调困难。政策缺乏协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原有政策强大的惯性,与之相应的是新政策实施的困难性。一位法国评论家这样评价法国当时的非洲政策:在非洲法国施行的不是政策,而是坏习惯。在这种表面上政策的困扰性下面是法国对非政策潜在的延续性,以及相伴随的主张:法国的伟大密切建立在对遥远地方的控制和作用。事实上,这种观念是法国左右翼主流政治家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非政策的惯性。1986年到1988年,时任希拉克(Chirac)右翼政府合作部部长米歇尔・奥瑞拉(Michel Aurillac)于1987年解释了非洲关于法国的重要性,他说法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处于大国地位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法国拥有独立的核威慑能力;第二在于法国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三是法国能在黑非洲的一直存在作用。这正是密特朗对非政策的真实反映。
  二、希拉克时代
  在全球战略上,希拉克谋求法国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特殊影响”,以维护法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具体做法有:推动欧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欧―亚―美大三角的均衡,构筑未来世界新秩序的主体结构;推动法国同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平衡美国的力量,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新的形势使法国认识到,传统的直接军事干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驻非法军营逐渐摆脱承担军事干预任务的负担,以便在危机发生时更有效的保护法侨民安全和利益,更好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同时加强非洲作为法国海外战略基地的影响,确保法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战略利益。这也更有助于法国从过去的注重政治、军事干预转为突出经济攻势,也更有利于推动法国和非洲国家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996年希拉克总统在法非首脑会议上明确表示:法国“警放弃军事干预的做法”,“不再充当非洲宪兵的角色”。
  为实现“由非洲人自己来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这一目标,法国提出一个旨在调整非洲局势部署的“米永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国决定今后六年内将目前在非洲的驻军削减40%,即从8350人减少到5000人左右;并将现有的六个军事基地关闭一个,保留5个,每个基地将驻扎一支由海陆空三军以及宪兵组成的力量,人数大约各为1000人左右。另外,法国原与23个非洲国家政府签订的不同形式的军事合作协定,其中有些附有秘密条款,即法国有义务帮助处于困难和危机之中的总统。对此,法国也逐步予以放弃。
  面对非洲频繁的地区冲突和危机,法国在避免直接干预的同时竭力主张由非洲国家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并以联合国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名义来抵御冲突,法国则给予技术和后勤支援。为此,法国首先提出“在联合国的监督下,组建一支非洲维和部队”的建议。1998年法国宣布出资3000万美元用于培训和装备非洲的维和部队。同年2月21日法国军方宣布在2月25日至3月3日期间,对来自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佛得角的2500名非洲军人进行培训。法国出动了900名军事人员在西部非洲的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交界的丛林地带展开这次军事培训计划。这次由法国发起的军事培训活动,还首次邀请了美国和英国参与,从而使这次西部非洲军事训练计划成了一个多国家、多语言的“国际行动”。这次被宣称为“维和培训”的军事训练计划其实是法国在非洲加紧军事渗透的新招术。

  综上所述,法国在非军事存在的意义已由过去的“防务概念”转变为现在的“安全概念”。新千年伊始,若斯潘在与南非总统姆贝基举行的会谈中说,法国对非军事政策的中心是帮助非洲结束战乱,并力图使全世界认识到非洲大陆的重要性,但法国不会像过去那样对非洲进行“不适当的干预”,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它们面临的问题。看来正如法国国防部发言人温克勒所言,过去法国被称为非洲宪兵,而现在法国正逐渐以援助者、捐助者和伙伴的身份展现在非洲人面前。
  三、萨科齐时代
  2007年5月,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新一任总统后,将恢复法国在欧盟内和国际上的大国作用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在对非关系上,萨科齐认为,非洲是一个优先目标。不仅法语非洲,而且整个非洲都是优先目标。为此,法国坚持推动法语共同体,召开法非首脑会议,推动法非建立伙伴关系,推动西亚北非国家建立地中海联盟,与北非的马格里布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多个大国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法国在非洲的传统地位受到明显挑战;欧盟对法国的双重影响,促使法国调整对非洲政策的战略步伐;重塑形象、增强竞争和提升地位成为法国调整对非洲政策的现实需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调整:第一就是军事收缩。出于缩减法国军事开支的需要,减少对非洲的驻军,关闭了多个军事基地,与前殖民地国家重新谈判防务协定,将更多的安全责任交给非洲国家。第二就是加大经济交往的力度,不光是把精力投注在前殖民地国家,还将经济交往的范围扩大到全非洲,力图增加在非洲更多的军事存在。第三就是在政治上尽量不把很多的政治议题强加给前殖民地国家,把民主人权问题和经济分开,一方面不引起这些国家对法国这个前殖民大国的反感,建立一种新的法非关系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大国例如中国、美国等进行竞争。
  萨科齐在2008年2月29日在南非议会讲话时说,法国与非洲之间存在着特殊而复杂的历史关系和感情渊源,法语论文,但是今天这种带有“感情因素”的法非关系已经“不符合现实”,得不到法国和非洲新一代人的“理解”。他建议说,法国将与部分非洲国家重新磋商,修订双方从上世纪60年代起签订的双边军事协定,未来法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军事协定将悉数公布,以加强“透明度”,化解可能出现的“无谓猜想”和“误解”。非洲将来应该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法国无意在非洲大陆无限期驻军,而是希望帮助非洲建立自己的共同安全机制。萨科齐出任总统后继续这一政策调整进程,提出了削减法国在非洲驻军数量和规模的计划。目前,法国在加蓬、乍得、吉布提、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拥有军事基地,根据削减计划,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的军事基地将被撤销,海外驻军总人数将削减2000人左右。以科特迪瓦为例,驻军人数将从2000人逐步减少到900人。
  2011年3月19日,法国战机对利比亚展开了空袭,随后,4月4日,法国“独角兽”部队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对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拒捕行动,迅速控制住阿比让城内局势,平息动乱。16天内两次打击。法国之所以对非洲进行频繁的外交军事活动,主要是为了其后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法国国际关系战略探讨院帕斯卡・博尼法斯指出,此次科特迪瓦危机,“法国实际上已别无选择。”如果对当下科特迪瓦局势仍如1999年一般置之不理,一旦科特迪瓦演变成第二个卢旺达,法国将再次备受谴责。关于已经走入僵局的法非关系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在非洲,法国不能一再规避。事实上,它几乎已经没什么可输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出兵科特迪瓦一定能带来积极效果。正是由于法国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一旦出兵,势必会遭到非洲民众的抵触。因此,萨科齐一定要在联合国的名义下,并且还要得到科特迪瓦总统的请求后才能采取军事行动。
  迫使法国做出守势的原因不仅仅是不友好的法非关系,更重要的是,非洲已不再是十九世纪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美国和一些新兴国家如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的介入,使得非洲国家在选择发展合作伙伴时可以“货比三家”,也使得法国在非洲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加。此外,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得一体化的欧洲经济处境艰难,法国作为欧盟主要成员国,在自身经济情况尚不起色的情形下,与德国共同承担着欧盟经济发动机的重任。
  有些法国人认为,自己是使非洲成长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乳娘”。法国与非洲有着长达两百多年的“情”与“结”,“感情”与“纠结”交织在一起。在原始积累时期,法国对非洲犯下了“原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又依靠殖民地成为战胜国,直到现在还要依靠对非洲的作用来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法国似乎无法摆脱对非洲的这种“依赖”的“情感”。然而,法国国力的日益衰弱使其对非洲的作用力也日趋消弱,自“非殖民化运动”开始,殖民地的离心倾向就让法国陷入了纠结,直到其他国家加快染指非洲地区,更让它感到了一种失落的恐惧。在大国心态与力不从心的失落感中,如何寻找一种更为恰当的法非关系,法国的“纠结”仍会持续。
  
  参考文献
  [1]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2]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探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费尔南・布罗尔著,张泽乾译.法兰西的特征:空间和历史[M].商务印书馆,1994.
  [4]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M].求实出版社,1988.
  [5]王朝晖.希拉克的外交遗产[J].世界知识,2007(09).
  [6]贺文萍.美法角逐非洲又掀高潮[J].新闻周刊,1998(13).
  [7]汪波.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J].法国探讨,2002(1).
  [8]沈孝泉.法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意义及作用[J].当代世界,2007(8).
  
  作者简介:杨丽娜(1980―),女,硕士探讨生,助教,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科员,探讨方向:国家关系。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