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限制因子浅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之作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从者的翻动机及审美情趣两方面解读了晚清译者对域外侦探小说的青睐,阐释了译者主体限制因子对其在翻译文本选择上的深刻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限制因子;侦探小说;翻译动机;审美情趣
一. 引言
  晚清域外小说翻译的兴起是旨在“开启民智”、“培养民德”及“激发民气”。在这样“西学为我用”的思想指导下,大量被视为“教科书”的西方文学著作涌入国门。然而,极具喜剧色彩的是,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翻译运动中,当初并未被晚清译者所看重、本身也的确缺少政治色彩或教育意义的域外侦探小说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道万众瞩目的靓丽风景线。无论是译者、读者、还是各大小期刊报社都为翻译、阅读、出版域外侦探小说而痴迷狂热。关于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众多学者颇有探讨热情,多人应用不同理论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英语毕业论文,其中涉及描述译学、多元文化、西方文艺及翻译目的论等理论的应用,对翻译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出版社、译者、读者因素,甚至小说文学属性都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阐述。不可否认,文化、文学、社会背景,译者译介意图及读者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热潮的兴起,但作为翻译过程中第一主体能动因子译者的作用自是更为突出。故本文尝试借用翻译生态学中“限制因子定律”来更为清晰的突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 译者主体限制因子对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的作用
  限制因子定律是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其是借用生态学中的最小因子定律概念来阐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局限性及对翻译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就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整个翻译过程就如一个平衡的生态体系,译者的主体限制因子起着调节翻译过程生态平衡及达成翻译各要素和谐的关键影响。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如许建忠所言,“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因此译者的文化立场、翻译动机、价值取向及审美情趣等种种主体限制因子都对其译本及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的兴起虽有着读者对其追捧的因素,但晚清译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青睐却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而这样的直接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译者主体限制因子之翻译动机及审美情趣这两方面。
  (一)晚清译者的翻译动机之作用
  众所周知,晚清翻译是一场目的极为明确的运动,因此译者最初“开启民智”、“培养民德”、“激发民气”的翻译动机自是不容置疑。然而我们却发现,若从教育国民、改良政治的角度而言,译介政治小说而非侦探小说才是最佳选择,因此为何后者却能一枝独秀大放异彩?阿英曾指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的两个主要原因:经济因素与读者因素。读者因素自是重要,但因本文研讨重心暂另文详述,而经济因素自是与译者的翻译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1896年,《时务报》发表了现存最早的域外侦探小说译本之后,侦探小说的翻译就如风卷残云般强势占领翻译小说半壁江山,而1907后更是势如破竹几乎一统天下。晚清读者们对这一翻译热潮的热烈反应如“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就连对西方文学不屑一顾的国文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时人有看不起西方言情小说,社会小说乃至政治小说的,可没有人不称赞西方的侦探小说。”“吾国新小说之破天荒,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若其寝昌寝炽之时代则本馆所译《福尔摩斯侦探案》是也。”而承载出版发行翻译小说的期刊杂志对域外侦探小说的热情也表现得极为显著,当时流行的《小说林》、《月月小说》、《小说新报》、《小说时报》、《小说月报》、《小说大观》、《新小说》等广受大众推崇的刊物几乎都有侦探小说的固定栏目,就连以刊登严肃著作著称的《新新小说》、《绣像小说》也拜倒在域外侦探小说的别样魅力。鉴于读者和出版商的热情,译者慢慢发现翻译域外侦探小说不仅能实现自己最初改良教化之动机,而且还能够因侦探小说翻译、出版与发行的商业化挣得丰厚的稿费,创造原先从未考虑到的经济价值。这样能把教化与经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翻译动机自然是让众多译者欣喜若狂,因此当时大部分著名译家,诸如周桂生、刘半农、吴梼、披发生、周瘦鹃、程小青等都积极投身于翻译大潮,连大译家林纾也未免俗。“当时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联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是没有。”,阿英此言对当时情势的描述简直是一针见血。
  (二)晚清译者的审美情趣之作用
  除翻译动机之外,变化的审美情趣也是促使晚清译者青睐域外侦探小说的重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言,译者翻译的动机是“弘扬科学精神,从而科学兴国”,那么其审美情趣也打上了追求“新、奇、异”的烙印。与传统的公案小说相比,域外侦探小说对晚清译者而言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两者无论是从叙事模式、叙事时间,还是叙事角度来看都有着极大异同,而正是这样的异同满足了译者新的审美情趣的需求。
  从叙事模式而言,域外侦探小说的破案过程强调采用科学推理手段,利用火车,电报等新科技手段快速争取时间把握案件,完全摈弃了传统公案小说千篇一律的清官微服私访、侠士相助、鬼神托梦或上天神谕的固定模式;在破案过程中多应用诸如显微镜、化学溶液,试剂等各种国人闻所未闻的科学工具、科学仪器来略论现场遗留物以求寻得真相,其中小说的主人公多具有科学实证精神,不仅掌握精通包括化学、地质、医学,英语论文范文,心理学、犯罪学及物理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整个破案过程中多善于缜密观察、严谨试验及严密推理,这给看厌了完全缺乏科学实证的传统公案小说的晚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叙事时间来看,传统公案小说惯于平铺直叙的故事描述,故事发展多直线推进;而域外侦探小说的故事发展多为曲线进行;主人翁的命运也从一成不变的由生到死转变为更具故事情节悬念感的由死到生。这样的倒叙写作手法显然使得域外侦探小说摆脱了传统公案小说的平淡无味、一成不变的文学特征,从而很快俘虏了极其渴望追求“新、奇、异”的晚清译者。与域外侦探小说的限制叙事角度相较,公案小说全知叙事角度的局限性更是尤为醒目。晚清传统公案小说在叙事方式上沿袭章回体,故事讲述者如同说书人一般,以全知全能的第三者身份讲述他人故事。这样的全知叙事虽然能够更好的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的剖析众多人物心理,但出现在以悬念曲折为噱头的侦探小

免费论文题目: